贴说网 > 杂谈 > 正文

​资本全球化是否必然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2024-11-01 03:24 来源:贴说网 点击:

资本全球化是否必然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图文|吃猫的娱

编辑|吃猫的娱

引言

20世纪以来,资本全球化日益明显,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一些学者认为,资本全球化加速了全球范围内危机的爆发和传播。

历史上一些典型的全球性危机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观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就对全球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有人质疑资本全球化是否必然导致全球性危机。

关于这个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什么是资本全球化,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第二,全球化条件下的危机有哪些特征;第三,资本全球化与全球范围内危机爆发的内在关联性分析;第四,历史事实是否证明资本全球化必然导致全球性危机。

通过分析和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资本全球化不必然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但其确实加大了发生全球性危机的可能性。危机的爆发,更多取决于各国调控能力和资本扩张的节制性。

一、资本全球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国际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19世纪中后期,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从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向全世界扩散。

到1913年,全球约85%的土地已成为私有制土地。这为资本的跨国流动和配置创造了条件。资本全球化使得资本家可以对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进行私有化利用。例如,到1913年,欧美资本家已经占有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约70%的矿产资源。

同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子公司、分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控制全球各地的企业和资产,形成遍布产业布局。

1975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510亿美元,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也从1950年的10亿日元增长到1983年的2.7万亿日元,遍及亚洲、北美、欧洲等地。这表明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国际化进程。

(二)资本跨国流动日益增多

19世纪中期以后,西欧资本输出加速。其中英国的对外投资最为活跃,从1815年的20亿英镑增至1913年的34亿英镑。

到191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対外直接投資总额达1040亿美元。这其中57%流向欧洲周边国家,表明区域化特征明显。

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移使直接投资大幅增长,1975年全球直接投资存量为950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之间投资占51%。

20世纪50年代后,国际货币资本流动也显著增长。其中欧洲货币市场从1958年的254亿美元增至1980年的2.1万亿美元;美国的对外证券投资从1950年的55亿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967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14%。

综合来看,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球国际资本流动年均增速超过国际贸易和产出的增速,资本国际流动日益频繁。

(三)生产组织方式的国际化

跨国公司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实现了生产过程在全球的有机组合,代表了生产组织方式的国际化。

1975年,全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占全球直接投资的比重已从1962年的31%上升到46%。

到8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控制全球1/4的资产总额,1/3的贸易总额,近1/2的技术专利总量。

它们助推了生产要素、中间产品乃至各环节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推动形成全球范围的分工体系。

二、全球化条件下的危机特征

(一)危机爆发的速度更快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金融行业利用电子交易实现资金和金融产品的快速流通。

以美国为例,1971年电子交易的股票数额仅占纽约证券交易总额的4%,到1987年已超过50%。电子化使跨国资本流动时间大幅压缩,资金可以在一天之内流经多个国家。

如1998年的俄罗斯危机,在金融市场电子化的作用下,极短时间内就波及巴西、日本等新兴市场国家。

信息技术还使各国对经济动向和市场变化的监测更为及时。这增加了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敏感性,任何微小波动都能通过电子网络快速放大,使市场恐慌情绪迅速在全球传导。

比如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泰国货币危机爆发后一个月内就迅速蔓延到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超过一万亿美元的跨国资金撤离亚洲。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加快了危机在全球传播的速度。

(二)危机范围更广

在产业和服务业全球化的推动下,形成了高度统一的全球市场。全球500强企业对全球生产的控制力大大提高,其子公司遍布全世界。

同时消费模式也呈现出同质化特征。这使得危机很容易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和整个世界。

如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由于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极快地演变为全球性信贷危机。

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相比,当时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其他西方国家需要较长时间。但随着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危机传播范围明显扩大。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国家的GDP增速普遍下降2-7个百分点,印尼出现了-13.1%的负增长。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世界80%以上国家陷入衰退。这表明经济危机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特征。

(三)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更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增多,世界各国普遍出现了金融部门相对过分膨胀的局面。如美国的金融资产从1980年的GDP的100%上升到2007年的GDP的450%。金融部门的高速增长使其脱离实体经济范畴。

当金融危机爆发时,势必对实体经济造成更大冲击。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了消费不足和投资缩减,全球实体经济遭受重创。

同时,金融创新也导致了大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各种金融工具使得资金可以迅速在全球流动,投机活动层出不穷,形成巨大的虚拟经济。这也使金融危机更容易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后果。

三、资本全球化与全球性危机的内在关联

资本全球化与全球范围内危机爆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具体来看,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全球资本过剩和全球产能过剩

资本的基本属性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资本自身的不断积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本不断从资本相对过剩的发达国家输出至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形成产能过剩。

各国面临的都是全球总资本过剩问题,这必然导致全球性的产能过剩,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全球需求不足

在投入过剩的条件下,如果不能打开国外市场,那么国内市场的需求就更加重要。

但随着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消费能力下降,各国内需增长乏力,难以支撑过剩的产能,于是必然引发危机。而全球性需求不足也限制了资本输出国外的空间。

(三)各国经济监管能力弱化

金本位制强化了国际经济的自发调节,但削弱了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全球资本主导的浮动汇率体系下,各国央行对本国货币和金融部门的控制下降。这减少了各国化解和遏制经济危机的能力。

(四)国际经济关系的矛盾激化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将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被排斥的命运也在全球市场上进行积极角逐,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与矛盾尖锐化。这必然导致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也使危机进一步爆发的基础。

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在资本和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供求失衡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危机,资本全球化与全球性危机的爆发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四、历史事实是否说明资本全球化必然引发全球性危机

虽然从逻辑上可以认为资本全球化与全球性危机爆发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资本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严重的全球性危机。以下几点可以说明问题:

(一)全球化并非线性增长过程

从长期来看,资本全球化呈现增长的总体趋势,但并非线性增长。在其过程中,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阻碍,呈现增长缓慢、甚至倒退的阶段。

这使全球过剩问题并非处于持续恶化之中。危机后的复苏也创造了新的机遇。

(二)发达国家有转嫁危机的能力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时候可以通过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渗透,向其输出产能,或者直接向其转嫁经济危机,从而减轻自身的危机,这避免了全球性危机的全面爆发

(三)科技创新创造新的需求

新的技术革命形成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吸收过剩的资本和产能,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减缓全球过剩的恶化。

(四)可选择的国际经济体系

金本位体系的崩溃使浮动汇率体系成为可能。相对固定的汇率可以提高各国调控能力,有助于应对危机。

近年来的区域货币一体化也强化了区域协调能力。这为减轻全球性危机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尽管资本全球化与全球性危机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定量关系。

根据国际经济体系的调整、各国政策制定和科技创新等因素,这种内在联系可以被弱化乃至中和。

因此从历史经验判断,资本全球化不应被视作必然导致全球性危机的根据。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简要结论:

第一,资本全球化势必导致全球生产要素配置的失衡,形成全球过剩问题,这增加了全球性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第二,但资本全球化并非线性增长,发达国家可以采取措施转嫁危机,科技创新也起到平衡作用,因此资本全球化不应视为必然引发全球性危机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影响危机爆发的更多的是各国调控政策的恰当性,以及资本自身在全球配置过程中的节制能力。只有这两方面得以改善,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全球性危机的爆发。

综上所述,资本全球化不必然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但其确实加大了发生全球性危机的可能性。危机的爆发,更多取决于各国调控能力和资本扩张的节制性。

各国应加强宏观调控和协调,并引导资本合理配置、避免非理性扩张,以减小全球性危机爆发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张宇燕. 全球化与亚洲金融危机[J]. 东南学术,1998(4).

[2] 李晓峰.试论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J]. 世界经济研究,1999(3).

[3] 庞中英.论经济全球化的危机之根源[J]. 改革,2000(1).

[4] 郑功成. 当代经济全球化危机论[J]. 世界经济,2001(5).

[5] 王立彬.经济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J]. 经济问题探索,2009(3).

[6] 张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关系再认识[J]. 国际经贸探索,2010(3).

[7] 潘序伦.解析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J]. 上海金融,2012(1).

[8] 李建军.全球化视角下的东亚金融危机及启示[J]. 股票市场导报,2013(3).

[9] 王阳,沈联涛.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J]. 现代商业,1997(5).

[10] 史忠植.谈全球化趋势与金融风险[J]. 金融教育研究,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