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说网 > 生活 > 正文

​蒙野红酒庄园(马鞍山蒙野红酒庄园)

2023-10-29 06:02 来源:贴说网 点击:

蒙野红酒庄园(马鞍山蒙野红酒庄园)

蒙野红酒庄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葡萄酒品鉴会正在举行。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智利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的葡萄酒品鉴会正在举行。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智利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来”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走亲戚档案

? 2019年7月15日

?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 张国利家庭

总书记,如今的马鞍山村又多了很多新变化,村里建起了汽车营地,家门口修起了旅游接待中心,越来越多的农户办起了“农家乐”,希望给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示最美最好客的马鞍山村,也盼着您能再来我们家,尝尝我老伴的黏豆包。如今,我们老两口有失地保险,有合作医疗,还有不菲的收入,孩子们也都争气、生活得很好,什么担心都没有了。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我们老百姓一定要继续听党话跟党走,好好奋斗,像您嘱托的一样,把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

——张国利

初冬的喀喇沁旗,天色湛蓝,浮云朵朵。山林间,积雪星星点点,群山环绕下,田舍俨然,错落有致。

喀喇沁旗锦山镇马鞍山村,因一个形似马鞍形状的山峰得名,全村总面积虽只有21平方公里,却是一个有着丰富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村。抗日战争时期,马鞍山村是冀察热辽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抗日英烈高桥曾在这里浴血战斗过。

马鞍山村。

2021年12月2日一大早,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马鞍山村,走进村子没多远,就看到村民张国利在清扫自家院子。

听到记者夸赞他的小院打理得干净敞亮,正如他本人一样精神利落,张国利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

2019年7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考察,并在张国利家的院子里亲切地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交流。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

两年多来,那些留在马鞍山村的难忘瞬间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激励着河南街道和马鞍山村的干部群众奋斗追梦、砥砺前行。

越过越好

张国利家共有十一口人,这不仅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幸福之家,也是融合了三个民族的多民族之家,更是培养出两名退伍军人的光荣之家。

张国利一家。

“总书记到我家做客,我们感到很幸福,也很幸运。”一进屋,张国利夫妻就热情邀请记者上炕聊天。

虽然临近腊月,但张国利家室内温暖如春,窗台上花开正茂。女主人赵国侠还栽了一大盆葱搁在炕边,据说这预示着新的一年里生活更加充裕。

张国利家的房子是1999年盖的。2003年,夫妻俩先装修好了两间房就搬了进来,之后,“挣点钱就置一点、添一件”,说起过去,赵国侠直叹“不容易”。

习近平总书记来访后,赵国侠特地重新刷了遍大白,屋内崭新如初。记者注意到,每间屋子的桌子上,都整齐摆放着总书记来考察时的照片,卧室和客厅墙上最醒目的位置,也都挂着总书记与张国利一家人的合影。

“很多照片都是儿子从新闻联播上截图下来、打印出来,又用相框装裱好带回来的。”快人快语的赵国侠比画着说,“后备厢里装了那么高一摞子”。

指着一张张照片,张国利和赵国侠再次打开了话匣子。

说起当天经历,张国利历历在目,“总书记进院后,一见我就拉住我的手问,老张多大岁数了,我一听,总书记跟我就像唠家嗑似的,一下子打消了我的紧张。知道我当年66岁,总书记又笑着说他比我大一岁,我心里觉得更温暖了。”

张国利指着墙上的照片说:“我二儿媳妇打着门帘,站在台阶上的是我的老母亲,老太太握着总书记的手,一直牵进了屋里。”

张国利夫妻住的是东屋。当天,屋里桌子上放着些水果,“总书记问我,这些水果是哪来的,我说这水果有买的也有自家结的,当时,黄瓜刚下来,院子里的杏也压弯了枝。”赵国侠说话又快又幽默。

张国利家的房子内部呈U字形,当年盖房时为了方便儿子结婚,就开了两个门。那天,总书记从屋这头一直走到了屋那头。

“总书记掀起锅盖看了看我老伴蒸的豆包,又看了水缸、净水器、环保厕所、冰箱冰柜。看到两个儿子的退伍照片,还问他们是哪年当兵,退伍后都干啥,家庭收入怎么样。”

张国利说完,赵国侠又接过话茬:“黏豆包蒸好了,我特别想让总书记尝尝。现在的日子有多好,我们村民们经常感慨,现在国家各项政策真是好,党员干部带领大家一起奔小康,大家奔好日子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了。”

总书记到访时正值盛夏,但“从家庭收入如何、有没有参加新农合、报销比例咋样,到锅炉烧多少煤、价格能否承受、冬天家里温度咋样,总书记问得可详细了。”

张国利告诉记者,当地家庭一冬天要烧3~4吨煤,村民们每年6月就开始趁价低囤煤。

2021年冬天,张国利照常备好了1100元的煤。“总书记问我能不能适应这个价格,我说适应得了,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一旦煤价过高,政府还会提供平价煤,每吨550~780元不等,每户还有600元的煤补,这点钱算啥。”

更令张国利自豪不已的,是自己家庭被总书记称赞为民族团结之家。“我和老伴、老母亲和两个儿子都是满族,大儿媳和两个孙子是汉族,二儿媳和两个孙女是蒙古族。”张国利说,“我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就跟总书记说的一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如今,张国利的老母亲虽然住在外地,心里也一直惦记着总书记。“我母亲今年89岁了,现在吃穿不愁,看病能报销,还能享受三类低保年补助3472元和高龄津贴年收入1320元,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张国利感激地说。

“当总书记走出小院时,回头跟我说了一句:‘老张,生活要无止境,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句话更让张国利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

越变越美

张国利家的小院带上前后园子占地总共460多平方米。

屋内,山茶花、长寿花、报春花、四季海棠等各色盆栽,在“养花好手”赵国侠的呵护下,争奇斗艳,无冬历夏不断花。

院内园子里,栽着杏树、葡萄树,院外则栽着樱桃树、梨树。

大门院墙上,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民族团结之家和光荣之家四项荣誉牌匾格外醒目。大门正对的一整条街道,都是马鞍山村“美丽庭院示范区”。

马鞍山村村口公路。

喀喇沁旗妇联副主席张丽丽告诉记者,旗妇联自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和美丽庭院活动以来,就把张国利家树成了旗里的典型。每逢“国际家庭日”等特殊时节,旗妇联干部还会走进张国利家,指导他们布置庭院、学习收纳等生活技巧和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

凭着勤快、干净和热爱生活的劲头,赵国侠经常能在美丽庭院活动(2020年升级为美丽家园活动)评比中获得满分。赢得的积分,又能让她在村里的爱心超市兑换不少心仪物件。

“领过拖把桶、盖帘、菜板和围裙,都是实用的东西。”赵国侠细数道。

村里的爱心超市就设在党群服务中心一侧,记者看到,这间40多平方米的小屋,从米面粮油到锅碗瓢盆再到军衣军被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每样物品前都摆放着10~200分不等的标牌。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走进这里详细问询。喀喇沁旗河南街道党工委委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鞍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叶阳介绍,爱心超市针对全村群众开设,一年开展4次积分兑换,以此调动、挖掘全村群众创先争优积极性。

爱心超市开设以来,“确实发挥了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的作用。”刘叶阳说。

除了积极参加活动评比,赵国侠直言,真正让家里干净卫生起来,要算用上了环保厕所。

据老两口回忆,以前的厕所就是在屋外挖个坑,冬天冻屁股,夏天蚊蝇飞,“从1999年建这个房子时,就一直想安个室内厕所。”赵国侠说。

2019年,马鞍山村成为全旗厕所革命试点村,张国利一家积极争取试点户,在家里装上了微生物降解厕所。

“便盆里搁的是生物菌,大小便完了把马桶盖一盖就不用管了,不用水冲也没异味。”张国利介绍,改造厕所花了3500元,政府补贴了3000元。

那天,总书记耐心听张国利介绍了这种厕所的使用情况后指出,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刘叶阳介绍,2020年,被河南街道列为垃圾分类试点村的马鞍山村,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村考察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结合当地水资源少、地质硬和群众意愿,按照建一个成一个的工作原则,截至目前,共计完成190户厕所改造,占全村常住人口的86.4%。

同时,马鞍山村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新购置垃圾分类箱100个,垃圾清理车1辆,建立起一套户承包、村集中、旗统一无害化垃圾处理机制。结合爱心超市正向激励功能,垃圾分类已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习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张国利又指着屋前的道路说,最满意的就是这路修平整了。“过去走道儿,瞅着道儿还磕跟头,现在户户门前是水泥道,晚上还有路灯,闭着眼走都不会磕。”

越来越富

两年多来,刘叶阳与张国利一家常来常往,也建立起了“走亲戚”的关系。每当站在张国利家门口,目睹着马鞍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总会想起总书记对自己说过的亲切话语。

当天,总书记到达马鞍山村党群服务中心时,刘叶阳第一个握住了总书记的手。

“总书记问我在哪个部门工作,是不是驻村第一书记,看我特别激动,还用双手拍了拍我的肩膀。”回忆那天的情景,刘叶阳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作为讲解员,刘叶阳分别从革命老区村、多民族聚居村、生态文明村、重点贫困村四个关键词,向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介绍了马鞍山村的今昔变化。

总书记听后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要建强农村基层党支部,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民和农业服务能力。

更令刘叶阳难忘的是,“在驻村干部之家门口,总书记问我们3名驻村干部,你们什么时候撤啊?我说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在场的人也都笑了起来。”

这喜悦的一幕被现场记者抓拍了下来。如今,这张照片就挂在驻村干部之家的墙上,时刻激励着当地干部将殷殷关切化作无穷干劲,坚定走好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马鞍山村党群服务中心。

2014年,马鞍山村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村,短短3年,全村就摘掉了贫困帽,正是依靠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的发展理念,依托山葡萄种植和乡村旅游两大主导产业,运用“菜单式”扶贫和扶强带贫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

过去,张国利“闲的时候打打工,农忙时倒腾倒腾地,年收入也就四五千块钱”。

受惠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不断兴旺,张国利一家的收入比总书记来访时又涨了不少。

算起去年的家庭收入,他笑得合不拢嘴:种植山葡萄收入2.6万元,担任红色讲解员让夫妻俩月入5000元,职工养老保险年收入2.4万元,农民失地保险年收入1.2万元。家庭全年总收入达到了12万余元。

“以前手里没钱,给孩子买双鞋都得先去卖黄豆。现在花得少、挣得多,还能给孩子们攒些钱。”赵国侠感慨道。

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以前也有了大幅度增长,达到15640元。

虽然2021年受气候影响的山葡萄有减产,但立秋后,张国利还会和村民结伴去村旁山上捡山珍。“这山上尽是宝贝,落叶松下出小灰蘑,黑松下出红菇,针子林里出榛蘑,捡回来晒干了一斤能卖一百多块钱。”

“近年来,新开业的土特产销售、手工业制造商铺,让马鞍山水果、山货等农副产品销量大增,也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福利。”刘叶阳说。

院子里,除了已有的两辆电瓶车和一辆三马子农用车,去年又新添置了一台电动汽车。张国利说,这台车花了2.78万元,“又节能又环保又安全,有了这车带老伴进城更方便了”。

由于身兼数职,张国利还有3亩地种不过来,就抱着 “为村里绿化做贡献”的想法,自掏腰包种上了落叶松。

“村里要提供树苗,我没要,还是自食其力心里踏实。”张国利的想法透露出当地村民骨子里的淳朴,“如今老百姓得了很多实惠,都是党的政策好,现在收入高了,日子好了,作为老百姓更要踏踏实实地干,不能偷懒。”

越来越火

要说马鞍山村旅游的旺季,那一定是国庆节期间。

每到秋季,大自然赋予马鞍山村的自然景致美不胜收,层林尽染、五彩斑斓的彩林景观会给每一位来访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张国利家对面不远,一座占地7万余平方米的马鞍山蒙野红酒庄园接待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这是一处集红酒生产、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交流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建成后,既能丰富马鞍山地区的旅游内容,也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刘叶阳介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马鞍山村这一革命老区村,一边饱览田园风光,一边重温革命故事,红色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来访者极大促进了当地的“农家乐”规模。

刘叶阳介绍,2019年底,马鞍山村仅有3家“农家乐”,现如今不仅增加到15家,平均每户“农家乐”收入达到24.5万元,较去年增加了13.5万元。

立足庭院经济发展,喀喇沁旗妇联也将美丽家园建设与旅游、农家乐、绿色种植养殖等产业有机结合,将乡村休闲游、农副产品加工等创收项目与美丽家园创建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农旅庭院,串起美丽庭院风景线,成为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新渠道。

作为马鞍山村试点庭院,张国利也种上了旗妇联发放的葫芦苗,他指着家里剩下的十几个葫芦说:“先前收走4个,就卖了100块钱。”

“村民们结出的葫芦,都被北京景泰蓝厂收走,制作成了‘掐丝景泰蓝葫芦’工艺摆件。”张丽丽随手点开手机里的几张照片,向记者展示做成后的精美工艺品。

“往后,游客们不仅能接受红色教育洗礼,还可以住‘农家乐’感受山林风光、体验采摘乐趣、品尝‘舌尖上的喀喇沁’。”刘叶阳畅想着。

马鞍山村入口。

快步发展的同时,马鞍山村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前生态遭到破坏时,山里一下雨就会有山洪出现,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很难保障。”刘叶阳说,“群众为了改变现状,在村‘两委’带领下,开展植被恢复工作,实施封山育林3000亩、人工造林1000亩,如今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0.2%。”

近年来,马鞍山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文明村镇”。

村子美了,交通畅了,基础设施好了,旅游也就迎来了新机遇。

刘叶阳举例道:“以前村民们捡了蘑菇得拿到锦山城区去卖,现在只要一下山,游客们就将山货一扫而光。”

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村民们更加主动、自发的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行动中。刘叶阳也由此意识到,马鞍山村发展旅游产业,还是需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农村特色乡村游。

如今,马鞍山村发展旅游产业有了更加明晰的方向。“要以‘三色’(红色印记、绿色生态、紫色产业)模式为基础,全面开发旅游资源,利用好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利用马鞍山景区发展生态游,利用汽车营地发展休闲游,利用当地特色发展体验游,通过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刘叶阳说。

人气旺了,收入高了,村居环境好了,村子知名度上去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和素质也提升了。

“近年来,马鞍山村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将广大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村时的嘱托写入了村规民约。”刘叶阳说,通过抓“一约四会”、宣传教育、文明创建、典型示范、规范约束,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营造农村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他也欣喜地看到,“吃上了‘旅游饭’后,村民们更加爱惜村容村貌,不仅经常自发组织清扫街道、维护卫生环境,还有不少村民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

随着父母年纪渐长,张国利的儿子们一直想将父母接到身边,可老两口总也舍不得离开。

“看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村里邻里团结,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旅游等各项新产业又给村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我们一点也不担心养老的问题。”张国利放心地说。

岁聿云暮,赵国侠已在冰柜里存好了过年的豆包、年糕、菜肉等,等待孩子们回乡过年。仓房里,屯满了米面、棒子米、大黄米、大腰豆等各种粮食。院子里,也早早晾上了几把干白菜。

“做杀猪菜时放上干白菜,再搁点血肠,可好吃了。”赵国侠喜悦地说,“冬天再腌上几样咸菜,这日子别提多有滋有味了。”

记者手记

产业兴旺

富了村民、美了乡村

□ 周韵曦

马鞍山村曾是冀察热辽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曾是当地出名的贫困村。昔日,“一把锄头二亩田,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马鞍山村村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今,记者在走访中看到,这里已旧貌换了新颜,山水相依、庭院如画的乡村美景,成了马鞍山村的金字招牌,借此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业,也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从“贫困村”到“网红村”,从“卖葡萄”到“卖美景”,从“脏乱村屯”到“美丽家园”,可以说,近年来,马鞍山村成功走出一条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的发展道路,老百姓的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9年7月15日,就是在张国利家的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要建强农村基层党支部,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民和农业服务能力。

总书记的话,让马鞍山村的扶贫干部们更加坚定了奋斗目标。“接下来,我们要把产业作为发展根基,持续巩固好当前山葡萄和旅游产业,保证群众持续增收,我们也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建强党支部和村班子,带动党员、小组长、群众增强团结凝聚力,更好为村发展贡献力量。”刘叶阳说。

总书记的话,也为马鞍山村村民们描绘出了更美的乡村画卷与美好生活。正如张国利和赵国侠所相信的,今后的生活一定会像花儿一样,花开四季,越开越美。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王永钦

责编/侯晓然

审签/志飞

监制/席淑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