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说网 > 杂谈 > 正文

​明·于谦《入京诗》赏析!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2023-12-04 20:25 来源:贴说网 点击:

明·于谦《入京诗》赏析!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译文】 两袖清风去朝见皇帝,免得被左邻右里说长道短。

【出典】 明朝 于谦 《入京诗》

注:

1、 《入京诗》 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2、注释:

线香: 用香末制成, 细长如线, 或可供药用。

两袖: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

闾阎(lǘ yán),出自于唐王勃《滕王阁序》,泛指平民老百姓。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1.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 2.阎指里巷的门。1.里巷内外的门;里巷。

3、译文:

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除百姓的不满。

4、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河南考城(今河南商丘市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明代政治家、军事家。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的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5、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了。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6、明英宗时,贪鄙成风,地方官进京,不带重金厚礼是办不成事的。时任地方巡抚的于谦,却每次进京都是两手空空,连绢帕麻菇之类的土特产也不带上一点,并口占《入京》一诗:“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闾阎,指普通百姓,意思是说,我于谦当官廉洁自守、两袖清风,绝不能让百姓说长道短。

清官两袖清风,“免得闾阎话短长”。古往今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官员,大概都有这样的特点,拿百姓为重,不让百姓对自己指指点点说长道短。包拯,包青天,可以看作是古代清官的代表。他出任端州知州,上任伊始,写了一首题壁诗《书端州郡斋壁》,开头的一句便是“清心为治本”,意思是说,清心寡欲、没有私念,是治国的根本。他这样说,也这样做。端州盛产端砚,唐时即负盛名,宋代列为贡品。这里的官员便借征收贡砚之机贪污勒索,所征数额是规定数量的几十倍,闹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包拯上任后,决心革除这一陋习,遂命砚工按实际进贡数目制作,不另摊派,百姓自然拍手称快。包拯作为进士出身,又是喜爱赋诗撰文的官员,自然也很喜欢这名贵的端砚,但为了不让一些官员乘机谋取端砚,不让别人误会,不让百姓指指点点说长道短,他在这里任知州三年,没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在他将要离任之时,百姓敬重他为官廉洁,特意制作了一方上好的端砚,赠他留作纪念,也被他婉言谢绝了。

包拯出任端州,这里盛产端砚,他也喜欢端砚,但只因自己是这里的地方官,却不为一方端砚动心,“免得闾阎话短长”。这样严于自律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今天的清官,也都发扬光大了这样的官德。

“绢帕麻菇与线香”,这些土特产,产在于谦管辖的地方。过去,别的官员拿它当礼品送给皇亲国戚;今天,于谦却不动分毫;端砚产在包拯管辖的地方,可包拯不谋取一方:谷文昌当林业局长,家里就不去买木制家具。为什么?严于自律,“免得闾阎话短长”。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地当官,是不是太苦了自己?自己不贪不占,也就是了,何苦又这般地避嫌、这般地害怕百姓说长道短、这般地苦自己呢?其实,于谦、包拯这样做,不仅体现了崇高的人品与官德,而且也展现出他们做官、做人的智慧。当官,给百姓办事,首先自己得有个可亲、可敬、可信的形象,这形象靠什么来取得?第一位的,当然是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但是,日常生活中,不给人家留下猜疑、误会、腹议与说长道短的事儿,恐怕也是不可或缺的。

“免得闾阎话短长”,有这般自律、这般修养的官,百姓才能信他、爱他、敬他。

7、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不徇私枉法者,人们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来赞誉之。“一身正气”,指一个人在做事做人上,为人正直、真诚、无私、公平、廉洁、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两袖清风”,是说两袖中除清风之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清明。

我们从古装戏中人们可以看到,古人服装的大袖子不仅可以遮面擦泪,而且像“万宝囊”一样,是可以装很多东西的,如手帕、钱两、银票、书信等等。有个有趣的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问题。从前,有一个新上任的县官,当着众人的面在县衙大堂上郑重其事的宣布:“我当县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你们可以打听,谁不知道我是天字第一号清官?老天在上,今后我要是再接受贿赂,就让我的手烂掉;左手接受贿赂就让左手烂掉,右手接受贿赂就让右手烂掉。” 过了没几天,一个部下来求他办事,按照老规矩,同时给他送来100两银子(银票),看着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县官的心里痒得难受,嘴上却说:“我刚上任时对天发过誓,哪只手拿你这银子,哪只手就烂掉的。”这时,县官老爷的另一个部下,跟随这位县官多年,早就明白县官的心事。他苦笑着说:”老爷,你让他把银子放在你袖子里,要烂就烂掉一只袖子有什么关系呢!”县官一听,说太好了,便笑咪咪的把袖子伸了过去。古人袖子的妙用和贪官的丑恶嘴脸由此可见一斑。

明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于谦,有篇千古名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们耳熟能详。其中“要留清白在人间”成了千古名句。自宣德初至于正统末,于谦由监察御史升任兵部尚书,其政绩卓著,为官廉洁,从不奉承权贵。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 “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地方上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作《入京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表明于谦的确清廉耿直,充满了浩然正气。

从此,“两袖清风”这一成语便流传下来,成了廉洁从政的代名词,并且“两袖清风”的境界,也成了许多正直廉明的官吏仿效和追求的目标。明朝另一位清官况钟(1383~1443年),在出任苏州知府任满赴京考绩时,为拒收群众送的礼物,也曾作了一首类似的诗:“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历史上这些关于廉洁从政方面的正反典型故事,可以使我们从中看到,两袖清风、廉洁从政,人们会千古传颂,而贪墨成风、徇私枉法会受到万世唾骂。

8、于谦是明永乐十九年的一名官员,历任监察御史、兵部右侍郎,直到兵部尚书等职。他在任上始终忠于职守,清正廉洁。那时候,官场上送礼贿赂之风盛行,给朝廷进贡的贡品,更是奇珍异宝,价值连城。这些官员为何这样做?无非是想博得上司以至皇上的欢心,保住乌纱帽,进而求得晋升。

但于谦不屑于此道。他在《入京》的诗中写道:“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诗的意思是:绢帕、麻菇、线香等稀缺土特产,本是为民所用的,却被一些地方官员搜刮而去,奉送京城的大官和皇上,弄得民间怨声载道。鉴于此,他于谦决心两手空空进京城,“免得闾阎话短长”。“闾”在明朝时以25户为一“闾”,是最基层的民众聚居点。这句诗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为了避免民众对此有意见,于是他“两袖清风”进京城。由此可见,于谦是何等关怀民生,注意倾听民间的呼声,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首诗里还有另一层意思。他于谦不贪财,不谋私利,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没有什么小辫子抓在别人手里,如此堂堂正正地进京公干,何必低声下气地向朝廷和上级权贵去贿赂?

一个真正的廉吏,必是一个高尚的人。于谦在他的另一首名为《咏煤炭》的诗里,更进一步坦露了他的内心世界:“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鼐彝原来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首诗的主题在最后两句。于谦为了求得“苍生俱饱暖”,宁愿把自己化为一块煤炭,照亮沉沉黑夜,冲出豺狼当道的黑暗社会,给人民带来光和热。在一个封建专制社会里,一个官员能有如此关怀国计民生的博大胸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两首诗,活脱脱地道出了一个廉吏的精神世界。

一个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应当廉洁奉公,把关怀民生放在第一位。人民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民间的呼声是最重要的信息。如今有些官员喜做表面文章,对外大讲反腐倡廉的大道理,但遇到实际问题便退避三舍,毫无作为。有少数人甚至本身也不干净。反腐败是当前民间舆论最关切的话题之一,也是关系国家命运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此中道理不必多说。凡事贵在实践,办一件实事胜过一万句空话。

古人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的各级官员,不妨以于谦为镜,来照一照自己。来源:人民日报

9、德,高尚的道德是做人之根本。高尚的道德决定着一个人的品质,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决定着你将来的命运。有一位老前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切全在你自己,你是什么思想,你就有什么言行,你就有什么境界,你就有什么下场,没有人来管你,都是自主的,幸福的人生是自己创造的,不是他人能赐予的,痛苦的人生也是自己创造的,不是他人能强加的。”

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啊!所谓“积善成德”就是我们选择适当的行为举止,养成习惯,专心一致不断积累起来,增长才干,形成自己的品行。人的品德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实践学,向品行高尚的人学。正是因为是选择了正确的行为,培养成了良好的风俗、习惯,日积月累,积善成德。

从《诗经》提出的“夙夜在公”,《尚书·周官》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直至王羲之的“以身任天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替众人服务”,都奔涌着一种为全局而献身的精神。这些都是好的德行,是向善的德行,是值得我们大家为之效仿,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他写了首《入京》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他的《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表现了他一生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的决心。是为我们所提倡的高尚的道德品格。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他提出了“天下为公”、“替众人服务”、“爱国心重,其国必强”和“人类以互助为原则”等进步道德观,以及恢复和改造民族“固有道德”,改良国民人格来救国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一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继承的、珍贵的道德文化遗产。试想:如果在幸福观上,一个人能把谋他人的幸福、谋大家的幸福放在某个人的幸福之上,那他的道德是何等的高尚啊?他就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他的为国家、为民族利益奋斗的崇高思想,重铸人民大众的道德品格,对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精神的发扬和民族振兴,有着重要的历史进步作用。他“以天下为己任”,以为人民大众谋幸福作为自己最崇高的人生目标,已然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

小善小德,大善大德;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大家谋幸福;以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身取义的“君子”作为一切有道德进取心的人们的理想道德人格,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正义事业作为个人行为的最高标准。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道德品质如熠熠闪光的珍珠,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所倡导和推崇的。道德兴则国兴、家兴、业兴;道德不振,于国于家,于人于己都意味着是一种灾难。

英国的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说:如果一个人缺德无行,即使他具有卓越的才能也无济于事,任何事物也不能委托这种危险分子去办。如果一个人品行端正,只是因为无知才犯错误,他对公共利益不会发生什么严重影响,绝不会像那些品质恶劣、贪污腐化的人一样会给社会带来致命的损失,正因为他们手段高明,他们才能加倍的营私舞弊,而同时又能巧妙地掩饰他们的腐败行径,这种人危害社会之烈,远远超过由于无知而犯错误的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做善事,多行善举,从小事和细微之处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保持思想上清醒、政治上纯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发行的发展上,努力创造优良的经营业绩,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根本、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以此为戒,做到警钟常鸣。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在思想深处筑起一道坚固的道德防线,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一定要始终铭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任何时候都不能踩踏红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心存侥幸心理,真正使自己手中的权利成为造福于人民的工具。谨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德乃做人之根本,它于国于家于民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但影响着自己,影响着他人,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成败。我们一定要加强自己的品格修养,洁身自好。

10、于谦(1398-1457)明代政治家、诗文家。字延益,号节庵。钱塘(浙江杭州)人。著有《于忠肃公集》。综观其生平虽未尝以吟咏为事,但其诗直抒胸臆,质朴刚健,非文士所能为。近读于谦的诗,对其中的几首感受颇深。其中一首《入京》诗:“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从诗的题目到诗的内容,读者能清晰的看出是于谦有感于进京入朝办事而作。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代的官场中,凡是外省官员进京办事,总得要贿赂朝中的权贵,否则会寸步难行。明朝此风更盛。可是时任山西、河南巡抚的于谦,却偏偏在入京办事时,什么晋见礼都不带。有些好心的朋友劝他说,你不带金银财宝,也该带些地方土特产,做见面之礼啊。而于谦却不以为然,甩甩袖子笑着说:“带着清风!”并作诗一首《入京》,以明其志。两袖清风的成语也由此而来。

“大树底下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的哲学。在中国的各朝各代长盛不衰。在明代的官场中,很多官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谋求加官晋爵、飞黄腾达,都要在朝廷权贵中找一个靠山。所以才在朝廷上下,拉关系,通关节,送厚礼之风愈演愈烈。像掌司礼监的大太监王振,可以专横跋扈,语出如圣旨。一般官员想见他,没有白银百两那是不可能的。若想得到他的青睐,请一顿酒饭,就要花上千两银子。还有些骨头软的利禄之徒,竟然对王振望风跪拜,甘称“儿臣”,肉麻地尊称他为“翁父”。就是面对这样污浊的空气,于谦竟不畏权贵,视名节重于泰山,看利禄轻于鸿毛。其官德、人品也就不言而喻了。他“清风两袖朝天去”的精神既是对那些势利小人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挑战,又是他出污泥而不染、不肯摧眉折腰的坚贞自白。再看“免得闾阎话短长”一句,也表明了他自律、自重的品质。历代历朝的官吏中,孰清孰贪,“闾阎”的眼里看得最清楚,他们总是要街谈巷议,话短论长。俗语说:“雪地里埋不住死孩子”,防民之口难啊。于谦为官严于律己,怕“闾阎”话短长,再和那些对“闾阎”的议论充而不闻的人相比不就一清二白了吗?

于谦对上司“清风两袖”对他的下级和百姓又怎样呢?于谦在一首题为《荒村》的诗中写道:“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从诗中可知,于谦心存百姓,不舍儿女情长。于谦在任河南、山西巡抚时,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妇孺,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立即上书朝廷,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真心为老百姓办事。可以想见,就算现在,要走遍河南、山东两省界内,尚非易事,在当时,于谦仅凭一匹瘦马和一颗爱民之心,为求苍生俱饱暖,竟然万水千山踏遍,不知今天的官员对于谦的所作所为有何感悟?

廉洁奉公的官,受百姓敬重;洁身自好的人,受百姓爱戴。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光辉榜样,他的另一首千古名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他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既是他一生廉洁清白的写照,又是他激励后人的醒人警句。清清白白地做人,清清白白地干事,清清白白地生活。清白便是最辉煌的人生、最美好的人生。

从于谦的上述三首诗中,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了一个正直、廉洁、情真、高尚、勇敢的好官。尽管历史上的于谦遭诬陷被抄家,在抄家时,人们发现“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

11、说到廉政,自然让我想到了成语“两袖清风”的来历。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但这个数额是不管饭的,你还得饿肚子回家;若想能被好酒好菜招待一番,须得献上白银千两。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 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成语“两袖清风”就出于此处。作为一代名臣,于谦官至监察御史,当然,想给他送金银珠宝者也络绎不绝,但为官清廉的他,自有他的拒贿妙计,当有行贿者上门时,于谦必会命其家人出示一块书有“清风两袖朝天去”的牌子,行贿者见此也就知难而退。

穿越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廊,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始终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始终是天下百姓的热切期盼。一个个清正廉洁、不畏强权、为民申冤解难的廉吏清官名扬青史;一首首廉诗、廉文、廉词、廉赋代代相传成千古绝唱。廉政、廉政文化犹如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在时代的更替中绽放出一抹又一抹绚丽的色彩。

长廊柱子上书写的一副廉政对联,学校围墙上绘就的一幅廉政漫画,新年台历上编印的一句廉政格言,亦或是办公室墙头挂着的一幅清莲图。。。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千变万化的身姿,走进机关、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农村,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规范作用,在润物细无声中净化着人们的灵魂,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在文明城市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引领人们去崇廉、尚廉、践廉。

发一条廉政短信,给远方的朋友送去丝丝清风;讲一则廉政故事,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感知人间的真善美。。。廉政文化像一缕和煦的阳光,如一泓甘甜的清泉,她,就在你我的身边!

12、廉洁,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廉洁,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的辉煌;廉洁,是远航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廉洁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切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只有如此,才可能拥有一颗廉洁之心,用它浇开那棵心田上的百合花。

历史证明: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猩獗之时,则国势衰微。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我们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就是廉洁,他们的心田上开着鲜艳的百合花。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是一片最热的;凄凄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让它浇开我心田上的那棵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