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说网 > 杂谈 >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之河池市及其区县

2024-11-11 04:24 来源:贴说网 点击:

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之河池市及其区县



河池市辖2市辖区9县,总面积3.35万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河池市常住人口为3417945人。

1949年11月26日,河池县解放。治河池。属庆远专区。


1950年,河池县改属宜山专区。


1953年1月8日, 广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河池县从河池迁治金城江。同年5月,河池县划 辖原属环江县的长牌、 齐美、龙友等地,原属宜山县的东江、白土等地。8月,划辖原属南 丹县的枫木店乡。


1955年9月21日, 国务院决定,河池县析出下坳、耀南、板旺、隆麻、加文、光隆、大 崇、板买、坝牙、隆坝、隆石、隆旺、隆稿、崇山、隆林、隆关、肯友、隆恩、隆洞、板庆、 弄梅、池花、梅株、陆册等24个乡划归都安瑶族自治县管辖。


1956年3月2日,河池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地区。


1958年1月31日,河池县改属宜山专区。同年7月19日,河池县又改属柳州专区。


1965年5月18日设置河池专区,治河池县。始置时计辖原属柳州专区的河池、宜山、 天峨、 罗城、南丹、环江等6个县,原属百色专区的凤山、东兰两县和巴马瑶族自治县,原 属南宁专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

1971年,河池专区改为河池地区。

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 批准, 撤销罗城县,设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0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县,设立河池市(县级) 。

1986年11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环江县,设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次年12 月23日, 国务院批准,河池地区增置大化瑶族自治县。

1993年9月18日,撤销宜山县,设立 宜州市(县级)。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设立地级河池市,于同年1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辖金城江区及南丹、天峨、东兰、凤山、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9个县,代管县级市宜州市。

2016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同意将河池市政府驻地迁至宜州区。

2021年12月3日,河池市行政办公中心在宜州区举行揭牌仪式。

宜州区

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

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

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

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

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将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

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属河池地区。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设立地级河池市。宜州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由河池市代管。

2004年7月6日,流河乡更名为刘三姐乡。

2005年6月13日,宜州市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三合乡,整建制并入刘三姐乡;撤销拉利乡,整建制并入北牙瑶族乡;撤销拉浪乡,整建制并入龙头乡;撤销太平乡,原太平乡太平社区和思榄、山湾、三兴、下维、围村5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原太平乡拉并村划归石别镇管辖,原太平乡建安村划归北山镇管辖;撤销矮山乡,原矮山乡矮山社区和畔塘、宜畔、东屏、苏村、六坡、洛岩、岭坪、城障8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原矮山乡六桥村划归同德乡管辖;将刘三姐乡马安村和怀远镇叶茂、龙村2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

2014年5月,宜州区撤销洛东乡、刘三姐乡,设立洛东镇、刘三姐镇。

2016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

2017年7月26日,河池市宜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宜州区现辖庆远镇、三岔镇、洛西镇、怀远镇、德胜镇、石别镇、北山镇、刘三姐镇、洛东镇9个镇,祥贝乡、屏南乡、福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同德乡、安马乡、龙头乡7乡(其中2个瑶族乡);下设180个村民委员会,30个社区居委会,2459个自然屯,总面积3896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宜州区常住人口为549359人。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0130人,占16.4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59229人,占83.59%,其中壮族人口为403765人,占73.50%,瑶族人口为29062人,占5.29%。

金城江区

1949年11月26日,河池县解放,属宜山专区。

1952年12月9日,宜山专区属桂西僮族自治区,河池县随属之。

1956年3月2日,宜山专区改为宜山地区,桂西壮族自治区改名桂西壮族自治州。

1957年12月20日,仍属宜山专区。1958年7月19日,改属柳州专区。

1965年5月18日隶属河池专区,1971年河池专区改为河池地区,河池县随属之。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县,设立县级河池市,仍属河池地区。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和县级河池市,设立地级河池市。河池市设立金城江区,以原县级河池市的行政区域为金城江区的行政区域。

2005年6月13日,调整金城江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撤销金城江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撤销下考乡,整建制并入河池镇;撤销三旺乡,整建制并入九圩镇。

金城江区现辖1个街道、7个镇、4个乡:金城江街道、东江镇、六圩镇、六甲镇、河池镇、拔贡镇、九圩镇、五圩镇、白土乡、侧岭乡、保平乡、长老乡。总面积2340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金城江区常住人口为372521人。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5755人,占23.0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86766人,占76.98%,其中壮族人口为255355人,占68.55%。

南 丹 县


1950年1月14日, 南丹县解放。治城关。属宜山专区。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南丹 县翁昂乡划归贵州省荔波县管辖。


1953年5月14口,南丹县析出月里、上搞、巴峨、化良、纳唐等5个乡,划归天峨县管辖。 同年7月10日, 宜山专署批准南丹县析出云榜乡,正式划归天峨县管辖。次月,南丹县又析出枫木店乡,正式划归河池县管辖。


1955年11月12日,广西省人委批准,南丹县划辖原天峨县月里区,包括月里、上搞、巴 峨、化良、纳唐、中保、牙林、大水井等8个乡。


1956年3月2日,南丹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地区。


1958年1月31日,南丹县改属宜山专区。同年7月19日,南丹县又改属柳州地区。1965年 5月18日,南丹县改属河池专区。


1971年起,南丹县改属河池地区。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设立地级河池市,南丹县由河池市管辖。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撤销巴定乡,整建制并入六寨镇。

2016年4月6日,南丹县罗富撤乡建镇。

南丹县全县辖城关镇、芒场镇、六寨镇、月里镇、车河镇、大厂镇、吾隘镇、罗富镇、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中堡苗族乡,共8个镇3个少数民族乡155村(社区)。行政区域面积3905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丹县常住人口为275554人。

天 峨 县


1950年1月20日,天峨县解放,治向阳。属宜山专区。


1953年5月14日,天峨县划辖原属南丹县的月里、上搞、巴峨、化良、纳唐等5个乡。同 年7月10日, 天峨县又划辖南丹县的云榜乡。同年,天峨县迁治六排。属桂西壮族自治区宜 山专区。


1955年11月12日,广西省人委批准,天峨县析出月里区,包括月里、上搞、巴峨、化良、 纳唐、中保、牙林、大水井等8个乡,划归南丹县管辖。


1956年3月2日,天峨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地区。


1957年11月,天峨、凌乐两县调查协商同意,后补报备案,天峨县那里乡里立屯,划归 凌乐县管辖。


1958年1月31日,天峨县改属宜山专区。同年7月19日,天峨县又改属柳州专区。


1965年5月18日,天峨县改属河池专区。


1971年起,天峨县改属河池地区。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设立地级河池市,天峨县由河池市管辖。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69号)同意调整天峨县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老鹏乡,整建制并入八腊瑶族乡,八腊瑶族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燕来乡,原燕来乡的纳赖村划归下老乡管辖,原燕来乡燕来、党隘、板隆、岩里4个村划归向阳镇管辖。

全县现辖2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六排镇、向阳镇、岜暮乡、八腊瑶族乡、纳直乡、更新乡、下老乡、坡结乡、三堡乡。总面积3196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天峨县常住人口为143155人,包括壮、汉、瑶、侗、苗、毛南、布依、仫佬、水、彝、满、黎、回、裕固、佤、哈尼、土家、土、白、傣等20个民族。

东 兰 县


1949年11月29日,东兰县解放,治城关,属庆远专区。


1950年,东兰县改属百色专区。


1952年8月11日,东兰县划辖原属万冈县的西山、盘阳、定马、凤凰等4个大乡。


1955年9月21日,国务院批准决定,东兰县析出西山瑶族自治区(区级) 和第七、第九两 区,随后又决定增析第五区的弄竹乡,划归巴马瑶族自治县管辖。同日,析出合龙区 (后改 称板升区) 的弄岭、弄冠、弄矿、弄彦、弄兰、弄立、弄盆、弄雷、水堂、板坡、新安、信 河、升平、三合、板好、永安等16个小乡,划归都安瑶族自治县管辖。


1956年3月2日, 东兰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州百色地区。1958年1月31日,东兰县改属百 色专区。


1965年5月18日,东兰县改属河池专区。


1971年起,东兰县改属河池地区。

2002年6月河池地区改设地级河池市,东兰县属地级河池市。

东兰县辖6镇8乡(147个村委会 、2个社区居委会、2954个村民小组):东兰镇、隘洞镇、长乐镇、三石镇、武篆镇、长江镇、泗孟乡、兰木乡、巴畴乡、金谷乡、三弄瑶族乡、大同乡、花香乡、切学乡,总面积2415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东兰县常住人口为219549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9095人,占8.7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00454人,占91.30%,其中壮族人口为189254人,占86.20%;瑶族人口10333人,占4.71%;毛南族人口498人,占0.23%。

凤 山 县


1949年11月29日,凤山县解放,治城厢。属百色专区。


1952年8月11日,政务院批复,凤山县划辖原万冈县的甲篆、所略、福邦3个大乡。


1953年3月7日,省人民政府颁发县界调整方案,其中凤山县的文里村以北划归天峨县, 甲略划归田阳县, 凤界村耗累垌以西划归凌乐县。4月15日,凤山县析出风略村龙凤屯的12 户人家,划归凌乐县管辖。同月23月,政务院批准,凤山县划原辖万冈县的甲篆、所略、福 邦3个大乡。


1955年9月21日,凤山县析出第七、第八区的部分乡,划归巴马瑶族自治县管辖。


1956年3月2日,凤山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州百色地区。同年8月11日,广西省人委批准, 凤山县析出坡心区的那光、 那乙、祥兰、合心及平乐区的东列等5个乡,划归巴马瑶族自治 县管辖。 同年12月8日,广西省人委批准,凤山县将第六区的福乡、彩乡、料乡、所圩、册 巴、局桑、坡晚、平同、力那、元能、甲略等11个乡及第七区的那社乡,正式划归巴马瑶族 自治县管辖。


1958年1月31日,凤山县改属百色专区。


1965年5月18日,凤山县改属河池专区。


1971年起,凤山县改属河池地区。

2002年6月,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地级)。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69号)同意调整凤山县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林峒乡,整建制并入乔音乡,乔音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更沙乡,整建制并入金牙乡,金牙乡政府驻地不变。

现凤山县辖3个镇、6个乡、95 个村委会 、4个社区居委会、1339个村民小组,2351个自然屯,有壮、汉 、瑶族等世居民族,总面积1729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凤山县常住人口为169845人。

巴马瑶族自治县

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前身为万冈县。


1949年12月1日,万冈县解放。治巴马。属百色专区。


1953年4月23日,国务院批准,裁撤万冈县,万冈县的甲篆、所略、福邦等3个大乡,划 归凤山县管辖, 西山、盘阳、定马、凤凰等4个大乡划归东兰县管辖,罗贤、仁德、巴品、 羌桂、灵岐、洪都、燕东等7个大乡,划归田东县管辖,鹅桥、凤桥、百羌等3个大乡,划归 田阳县管辖。


1955年9月21日, 国务院批准,设立巴马瑶族自治县,治巴马街。当时决定划辖原属东 兰县的西山瑶族自治区(区级)和第七、第九两区,凤山县第七、第八两区的部分乡。后决定 增加划辖原东兰县第五区的弄竹乡,原田东县第八、第九区全部和第七区的龙田、新力、洪 晚、赖满、龙威、帽、燕洞等7个乡,原凤山县第六区全部和第七区的百马、那沙、那门、 甲篆、平安、坡月、仁乡、松吉、兴仁、好合等10个乡共计辖98个乡。属桂西壮族自治区百 色专区。


1956年元月27日,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是月,巴马瑶族自治县开始划 拨行政区域。 同年8月11日,省人委批准巴马瑶族自治县划辖原属凤山县坡心区的那光、那 乙、祥兰、合心及平乐区的东列等5个乡。


1956年3月2日,巴马瑶族自治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州百色地区。


1958年1月31日,巴马瑶族自治县改属百色专区。


1965年5月18日,巴马瑶族自治县改属河池专区。


1971年至今,巴马瑶族自治县改属河池地区。


1987年12月23日, 巴马瑶族自治县析出板兰乡全部及东山、凤凰、羌圩等3个乡的17个 村,划归大化瑶族自治县管辖。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69号)同意调整巴马瑶族自治县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平垌乡,整建制并入西山乡,西山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局桑乡,整建制并入所略乡,所略乡政府驻地不变。全县现辖辖3个镇,7个乡,有巴马镇、甲篆镇、燕洞镇、那社乡、所略乡、西山乡、东山乡、凤凰乡、百林乡、那桃乡,总面积1976.42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巴马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36152人,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99969人,占全县人口的比重为84.68%,其中壮族人口的比重为66.30%,瑶族比重为18.08%。常住人口中,80至99岁老人5974人、100岁及以上老人102人,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

都安瑶族自治县

1949年12月5日,都安县解放,治安阳镇。属武鸣专区。


1951年1月25日,都安县改属南宁专区。


1952年8月11日, 都安县改属宜山专区。同年12月,都安县又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区宜山 专区。


1953年4月23日,都安县隶属桂西壮族自治区。1955年9月21日,国务院第十八次会议决 定,撤销都安县,设立都安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域包括原都安县全部,河池县 下坳区的下坳、耀南、板旺、隆麻、加文、光隆、大崇、板买、坝牙、隆坝、隆石、隆旺、 隆稿、崇山、隆林、隆关、肯友、隆恩、隆洞、板庆、弄梅、池花、梅珠、陆册等24个乡, 宜山县三只羊区、拉仁区、永顺区(后改称板岭区)和石别区的加泵、加福、加隆、加图、加 党、塘怀、大宿、宜州、翁同、京口、龙候等11个乡,东兰县合龙区(后改称板升区)的弄岭、 弄冠、弄矿、弄彦、弄兰、弄立、弄盆、弄雷、水堂、板坡、新安、信河、升平、三合、板 好、永安等16个小乡,马山县龙湾区的琴棋、三并、内槽、龙湾、新民、加范、龙焕、地州、 龙眼等9个小乡,忻城县拉仁区的福龙、永龙、龙桑、坡奉、太平、凤朝、高山等7个小乡, 平果县百马区的永睛、那午、坡练、登排、孟豆、同谢、乃良、义隆、义和、中和、下和、 吾幸、觉端、怀雄、良美等15个乡和江南区的江川、发端、带林、塘么、合民、龙凤、法棠、 和平、卖梅、上和、九怀等11个乡。


1956年3月2日,都安瑶族自治县改隶桂西壮族自治州。


1957年2月21日,省人委批准,都安瑶族自治县划辖原属平果县黎明区爱桃乡那洪片9个 屯(3月15日移交执行时,实际仅划拨那宏、那律、崇楼、江良、汶念、安损、渌作、渌际等 8个自然屯)。同年12月20日,都安瑶族自治县改属邕宁专区。


1958年11月14日,都安瑶族自治县改属南宁专区。


1959年3月6日,南宁专署批准,都安瑶族自治县析出红旗公社的龙湾、加范、三并、内 槽、 琴棋、新民、龙焕等7个大队和文华公社的地州大队、红阳公社的龙眼大队,划归马山 县管辖。


1965年5月18日,都安瑶族自治县改属河池专区。


1967年1月7日,自治区人委批准,都安瑶族自治县析出百马区龙眼乡,划归马山县管辖。


1971年,都安瑶族自治县改属河池地区。


1987年12月23日,都安瑶族自治县析出大化、六也、百马、江南、都阳、雅龙、七百弄、 板升等乡和棉山乡的棉山、下皇、吉发、六说、平方、协和、加城等村公所,划归大化瑶族 自治县管辖。同年,都安瑶族自治县析出福龙乡,划归宜山县管辖。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2号)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撤销河池地区和县级河池市,设立地级河池市;都安隶属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辖2个镇、20个乡:安阳镇、高岭镇、澄江乡、古山乡、地苏乡、三弄乡、东庙乡、五竹乡、大兴乡、下坳乡、隆福乡、保安乡、板岭乡、永安乡、三只羊乡、龙湾乡、菁盛乡、拉烈乡、百旺乡、加贵乡、拉仁乡、九渡乡。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69号)同意调整都安瑶族自治县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三弄乡,整建制并入地苏乡,地苏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古山乡,整建制并入澄江乡,澄江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五竹乡,整建制并入高岭镇,高岭镇政府驻地不变;将澄江乡阳安、苏利2个村和高岭镇益梨村划归安阳镇管辖【实际调整时撤村改设镇辖社区建制】;将保安乡永平村划归东庙乡管辖。

2013年3月19日,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下坳、拉烈、百旺等4个乡同日举行撤乡建镇仪式。

2015年3月24日,都安瑶族自治县原大兴乡、澄江乡两个乡同时撤销乡级编制,改建为城镇编制,并举行挂牌仪式。5月15日,都安瑶族自治县原拉仁乡撤销乡级编制,改建为城镇编制。

2017年6月1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永安乡改为镇建制。

都安现辖10镇,9乡。安阳镇、高岭镇、地苏镇、拉烈镇、下坳镇、百旺镇、澄江镇、大兴镇、永安镇、拉仁镇、东庙乡、隆福乡、保安乡、板岭乡、三只羊乡、龙湾乡、菁盛乡、加贵乡、九渡乡。总面积4095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都安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538061人,其中汉族人口为22197人,占4.1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15864人,占95.87%,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其中瑶族人口122222人,占22.72%;壮族人口为383670人,占71.31%;仫佬族人口2051人,占0.38%;毛南族人口2962人,占0.55%。

大化瑶族自治县

大化瑶族自治县区域在民国时和解放后分属都安、巴马瑶族自治县和马山县。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大化瑶族自治县,治大化镇。其行政区域包括:原都安 瑶族自治县的大化、六也、百马、江南、都阳、雅龙、七百弄、板升等乡和棉山乡的棉山、 下皇、吉发、六说、平方、协和、加城等7个村公所;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板兰乡全部,东山、 凤凰、 羌圩、乙圩等4个乡的17个村,羌圩乡的羌圩、坡马、艾圩、洪筹、那良、古龙、 东杠、健康等8个村公所,东山乡的弄冠村公所,凤凰乡的那色、京屯、巴追、巴岩等4个村 公所以及乙圩乡的乙圩、 常吉、常怀、果好等4个村公所;马山县西北部的古感、贡川、永 州3个乡镇的22个村, 古感镇的古感、坡了村公所,贡川乡的龙口、龙马、城内、等宦、 龙眼、贡川、清波、什陇、龙江、龙勒、红柳等村公所,永州乡的共和、中良、龙乐、颁桃、 皂江、龙亮、水力、碧草、古乔等村公所, 隶属河池地区。

1988年10月正式成立大化瑶族自治县。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69号)同意调整大化瑶族自治县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流水乡,整建制并入大化镇,大化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镇西乡,整建制并入雅龙乡,雅龙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板兰乡,整建制并入北景乡,北景乡政府驻地不变;将贡川乡龙口、龙马、城内3个村划归大化镇管辖。

现大化瑶族自治县辖13个乡,3个镇,155个行政村,3个居民社区。各乡镇:大化镇、都阳镇、岩滩镇、共和乡、贡川乡、百马乡、古河乡、古文乡、江南乡、羌圩乡、乙圩乡、北景乡、板升乡、七百弄乡、雅龙乡、六也乡。全县幅员面积2716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化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365001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647人,占6.7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40354人,占93.25%,其中瑶族人口为101401人,占27.78%;壮族人口为238192人,占65.26%。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前身是由思恩、宜北两县合并而置的环江县。


1949年11月20日,宜北县解放,治明伦。同月24日,思恩县解放,治环江。两县均属庆 远专区。


1950年,思恩、宜北两县改属宜山专区。


1952年8月11日, 政务院批准撤销思恩、宜北两县,合并置环江县。治思恩。属宜山专 区。同年12月,环江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区宜山专区。


1953年5月,环江县析出长牌、齐美、龙友等地,划归河池县管辖。


1956年3月2日,环江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地区。


1958年1月31日,环江县改属宜山专区。同年7月,环江县改属柳州专区。


1961年10月4日,环江县划辖原属罗城县板交公社的旧洞大队。


1965年5月18日,环江县改属河池专区。


1971年,环江县改属河池地区。

1986年6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毛难族"改名为“毛南族”。


1986年11月1日, 国务院批准撤销环江县,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原环江县的行政 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属河池地区。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2号)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撤销河池地区和县级河池市,设立地级河池市;环江隶属河池市。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69号)同意调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撤销上朝镇,整建制并入驯乐苗族乡,驯乐苗族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上南乡,整建制并入水源镇,水源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木论乡,整建制并入川山镇,川山镇政府驻地不变。

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辖6个镇:思恩镇 ,水源镇 ,洛阳镇 ,川山镇 ,明伦镇 ,东兴镇; 5个乡:大才乡 ,下南乡 ,大安乡 ,长美乡 ,龙岩乡; 1个民族乡:驯乐苗族乡。全县总面积为4572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76076人,县境内聚居有毛南、壮、汉、苗、瑶、水、仫佬族、侗、布依等14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为18206人,占6.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57870人,占93.41%,其中毛南族人口41588人,占15.06%;壮族人口为192177人,占69.61%。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前身是罗城县和天河县。


1949年11月23日,罗城县解放。治东门。属庆远专区。


1950年2月11日,天河县解放,治天河。是年,天河县、罗城县改属宜山专区。


1953年4月23日,撤销天河县,其行政区域并入罗城县。


1956年3月2日,罗城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地区。


1957年7月15日,省人委批准,罗城县析出祥家乡冬田农业社,划归宜山县管辖。


1958年1月31日,罗城县改属宜山专区。同年7月19日,罗城县又改属柳州专区。


1961年10月4日, 自治区人委批准,罗城县析出祥贝公社的同德、古龙、白伟、共荣、 桑间、长沙、自强、铺亭、果城、坤洞、和平、临江、中流等13个大队,及鹿山公社的大莫、 桑麻、 拉金、鹿山、下洞、长洞、中朝等7个大队,划归宜山县管辖;析出板文公社的旧洞 大队,划归环江县管辖。


1965年5月18日,罗城县改属河池专区。


1971年,罗城县改属河池地区。


1983年8月30日,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罗城县,设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原罗城县的 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

2002年,撤销河池地区,设立地级河池市,罗城改属河池市。

2005年,撤销下里乡,并入四把镇。撤销桥头镇,并入东门镇。

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下辖7个镇、4个乡:东门镇、龙岸镇、黄金镇、小长安镇、四把镇、天河镇、怀群镇、宝坛乡、乔善乡、纳翁乡、兼爱乡,总面积2651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常住人口为272672人,其中汉族人口为65864人,占24.1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06808人,占75.84%,其中仫佬族人口95852人,占35.15%;壮族人口为102145人,占37.46%。

孤竹西园搜集整理,无功也有劳。关注广西历史,关注家乡历史,关注我的头条号。

敬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