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说网 > 杂谈 > 正文

​看《大决战》说军史: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及标志

2024-10-24 03:09 来源:贴说网 点击:

看《大决战》说军史: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及标志

电视剧《大决战》军史顾问徐平

电视剧《大决战》中,观众们注意到: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军衔标志,有时在领子上,有时在肩上;蒋介石的军衔有时是三颗星,有时是五颗星……其实,这对军迷们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但有些观众就看不明白了。

那么,先说说国民党军队的军衔。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以后,又在黄埔学生军基础上建立了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沿用北洋政府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但初期没有军衔标志。1927年,国民党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但当时执行军衔制度的情况比较混乱,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于1934年决定重新评定军衔。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 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6等18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3个档次,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从1935年至1975年,蒋介石独享此衔40年之久。1975年蒋介石病逝后,此衔于1980年6月被台湾当局废除。

国民政府规定凡中将建有殊勋者,升任二级上将,再建殊勋者晋为一级上将,但一级上将的员额有限制,以占各军种上将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为度。

1935年首批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八人: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授予海军一级上将一人:陈绍宽。以后又晋升了三位陆军一级上将:程潜(1939年)、白崇禧(1945年)、陈诚(1947年)。到台湾后,又陆续“晋升”许多陆、海、空军一级上将,那是后话了。

二级上将,1935年4月3日首批授任20人,此后又陆续授任、晋任十余人。电视剧《大决战》中出镜的张治中、顾祝同、胡宗南、卫立煌等人就是陆军二级上将。

中将加上将衔。国民政府于 1936年2月29日公布了《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中规定,陆军中将符合晋升上将条件者,因受员额所限可先加上将衔,待二级上将空出缺额再从中将加上将衔者择优正式晋升上将。但加衔制度仅限于陆军中将,其他军种、其他衔级都不能加衔。由于中将加上将衔者可以穿上将军服戴上将军衔,有人就把加上将衔和上将衔等同起来,看作是同一军衔,其实二者不是一码事。虽然不少中将加上将衔者后来都正式晋为二级上将,如张治中、卫立煌、马鸿逵、胡宗南等;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未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均、罗卓英等。

钱大均佩戴三颗星的上将领章

追赠上将。一些高级将领去世后,为表彰其功绩,被追赠二级上将(通常是中将或中将加上将衔),也有少数人被追赠为一级上将的,如刘湘、宋哲元、陈调元,他们生前的军衔为陆军二级上将,在他们相继病逝后,被国民政府先后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甚至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曹锟、吴佩孚死后,也被追赠为一级上将。曹、吴前半生显赫一时,都曾领有陆军上将衔(北洋上将);到了晚年,未屈从侵华日军的威胁利诱,拒不出任伪职,保持了民族气节,国民政府特在其身后追赠陆军一级上将以示表彰。

另外,也有被授予上将军衔的,但未分一级、二级,如李济深、鹿钟麟、蔡廷锴、陈铭枢等,有时也归到二级上将里。

再说说军衔识别标志。

抗战前和抗战期间,官兵均以领章标明兵种和阶级(军衔),各兵种的识别标志是:步兵红色,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工兵白色,通信兵浅灰色,辎重兵黑色,宪兵粉红色,军需紫色,军医深绿色,测量土黄色,军乐杏黄色。官兵领章均缀金色三角星。士兵以一、二、三星区别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军士领章多一条黄色横杠,以一、二、三星区别下士、中士、上士。军官领章四周框金边,中横一、二道金杠以区别尉官、校官;将官为金线刺绣底板,以一、二、三星区别少将、中将、上将。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没有区别,都是三颗金色三角星,但是特级上将领章四周加刺绣金边,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没有。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披风领子上有三颗星

抗战期间,官兵还曾佩戴符号标志(胸章)。用布制,与上衣上口袋同宽。长方形,印以红、黄、蓝、黑色四周宽约六分的粗线,以区别将、校、尉、士兵。符号上印有三角星以区别军阶,并写明番号、职别、姓名等。抗战后不久,即陆续取消。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将官改戴全金板领章,即领章底板上取消金线刺绣,也称为“光板”领章。而蒋介石仍戴原来的金线刺绣底板和金边的领章。

1946年前后,国民党军队陆续改穿带肩袢的仿美军服,但仍佩戴老式领章,肩袢上是空的。这一时期的军服比较混乱,有穿老式军服的,有穿新式军服的,还有新式老式混穿的,如穿新式上衣,戴旧军帽。

1946年张灵甫(前排左二)与七十四军同僚合影,正是新旧军服过渡期。

电视剧《大决战》中蒋介石有这种穿新式军服戴老式领章的搭配

有网友针对剧照中蒋介石的领章认为“穿帮”了,吐槽说“这种是混搭,戴大檐帽应配梅花领章”。其实,从传世照片看这种“混搭”还真不少。

1946年蒋介石就是穿新式军服佩戴老式领章的

白崇禧也是这种“混搭”

这个过渡时间不太长,不久,军官的军衔标识陆续改用美军肩章的办法,即肩袢上缀金属徽标,表示军阶:尉官用一、二、三条金杠区别少尉、中尉、上尉,准尉为一条银杠;校官以一、二、三朵金色梅花区别少校、中校、上校;将官以一、二、三、四、五颗金色五角星区别少将、中将、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军官领章,将官为金色梅花;校、尉官均以象形的金、银色金属制小徽标区别兵种和勤务,如步兵、炮兵、军医、军法等。

领章改换肩章大体上从1946年下半年开始,但不是一下全部换完的,因为军队数量庞大,又是战争时期,不可能那么快换完,采取分批陆续更换,至少到1947年秋还有没换的呢。

电视剧《大决战》卫立煌(左)和卫立煌本人,看着还挺像。不同的是卫立煌照片戴领章,这是1946年的搭配;剧照是戴肩章,是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这是对的。

戴四颗星的一级上将李宗仁

由于二级上将为三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四颗星、五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但国民党的三星上将和四星上将之间的差别,并不同于美国的“三星将军”(中将)与“四星将军”(上将)、苏联的上将和大将。严格地说,国民党的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是上将衔中的两个半级。一级上将只是授予建有殊勋的二级上将,在编制军衔上二者没有明显差别,类似于晚清军衔制上等第一级中的大将军、将军、正都统,三衔同为一级,但规格不同。也有人认为,从授衔者的身份和人数看,一级上将相当于美、苏的元帅衔,特级上将相当于大元帅衔。

蒋介石的特级上将为五颗五角星,连他的披风领子上都是五颗星,他也是唯一佩戴五颗星高级将领。

蒋介石和孙立人中将。蒋介石披风上有五颗星。

电视剧《大决战》蒋介石定妆照

那么,有资格佩戴四颗星高级将领的都有谁呢?前面说过,大陆时期,国民党军共授予11位陆军一级上将、1位海军一级上将,除朱培德早已去世外,张学良被软禁,1946年5月军事委员会撤销后冯玉祥已无实际军职,唐生智、陈济棠和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也已经赋闲。能够佩戴四颗星的只有阎锡山、何应钦、李宗仁、程潜、白崇禧、陈诚六人,如果出现其他人佩戴四颗星的,那就出错了。

在某些影视作品中,淮海大战时顾祝同、刘峙也堂而皇之地挂上四颗星出镜,这是不对的,顾祝同是到台湾后才“晋升”一级上将的,刘峙始终是二级上将。电视剧《大决战》中顾祝同和刘峙都是佩戴三颗星的二级上将,这是正确的。

电视剧《大决战》顾祝同(中)和刘峙(左)都佩戴三颗星

另外,以上说的是常服,高级军官还有大礼服,袖章上也能区分上将等级:特级上将于梅花之上加缀三个品形的圆环,一级上将加缀两个平列的圆环,二级上将和中将加上将衔则没有圆环。

何应钦大礼服像,袖章两个圆圈为一级上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