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说网 > 杂谈 > 正文

​珠江口黄唇鱼的“怒吼”:肚子里的鱼鳔价值百万,却为此引火烧身

2024-10-14 05:29 来源:贴说网 点击:

珠江口黄唇鱼的“怒吼”:肚子里的鱼鳔价值百万,却为此引火烧身

作为一名纯粹的钓鱼人,乐山、乐水、乐鱼,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了解鱼与水的关系、现状,熟悉它们的前因后果,为更好地保护它们,提供依据、方向。

1、 黄唇鱼的衰落

黄唇鱼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鱼种,曾广泛分布在珠江口水域、泉州湾水域及舟山海域,如今却濒临灭绝。1988年我国正式将黄唇鱼列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19年黄唇鱼更是纳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从侧面反衬出如今的黄唇鱼处境堪忧。

黄唇鱼曾是珠江口水域的“明星鱼种”,自古备受推崇。宋代词人苏轼写道“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上半句的石首鱼指的就是黄唇鱼,苏轼将它和长江三鲜中的的河豚相提并论,鲜美味道不言而喻。

除去食用外,黄唇鱼卓越的药用价值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黄唇鱼的鱼鳔概括为“鳔,止折伤血出不止;鳔胶,烧存性,治妇女难产,产后风搐,破伤风痉,止呕血,散瘀血,消肿痛”功效可窥一斑。

事实也是如此,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黄唇鱼含有占比高达84%的蛋白质,且是名贵的神经酸、活性胶原蛋白。另外还有多种氨基酸,比如鸟氨酸和羟脯氨酸等4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衍生氨基酸,这恰恰为鱼鳔具有止血补血、滋阴养血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珠江口的渔民曾有将黄唇鱼的鱼鳔制成鱼胶,当作女儿嫁妆的传统,而背后的深意是期待女儿生产后恢复得健康、茁壮。但随着黄唇鱼产量骤减,这一习俗只能作罢。

历史上的黄唇鱼并不算稀缺。建国初期,珠江口捕获的黄唇鱼产量一度稳定在180吨左右,鉴于当时落后的渔船、渔网设备,无疑是一个巨大产量。资料显示,当年曾有渔民创下了一网1.5吨黄唇鱼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即便是80年代初期,黄唇鱼依然是虎门海域的优势种群,牢牢霸占着食物链的塔尖位置,出没频率、次数排在第六位。

转折发生在80年代的中后期,黄唇鱼的巨大价值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洛阳纸贵”。在巨大利润驱使下,过度捕捞、偷捕竟成了常态,黄唇鱼渐渐被逼上“绝境”,甚至成年的黄唇鱼难见一条。90年代中期,全国水域因渔民误捕的黄唇鱼数量有上百尾,竟全部是未成年的幼鱼。

到底是大型黄唇鱼一条难求,还是成年野生黄唇鱼早已绝迹,这是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但几则关于黄唇鱼的媒体报道,似乎给出了答案。

2007年4月湛江某渔民,捕获了一条重达49公斤的黄唇鱼,但并未放生或送至黄唇鱼保护区,而是被酒店以58万元的高价收购。酒店把鱼肉烹饪成美味销售后,特意又把鱼鳔制成鱼胶,有人曾出价200万购买但被酒店决绝;在福建福鼎更是直接将一条42公斤的黄唇鱼明目张胆地竞拍,最终以98万的高价成交。

2、 黄唇鱼的死穴

如果简单地将黄唇鱼的衰落,怪罪于捕鱼人,显然并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事实上,珠江口水域的土著鱼种,早已溃不成军。2018年广东渔业部门曾对左江、右江、西江、郁江及珠江水域的主要一二级支河的渔业资源、种类做了系统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有438种鱼类栖息在整个珠江水域。结果看似辉煌,其实不然,珠江的鱼种相比80年代的鱼种存在结构上的巨大改变。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虎门轮渡码头

以罗非鱼、黑鲈、食人鲶、清道夫、鲫鱼为代表的优势鱼种,占据了整个珠江渔业资源的统治地位,多数竟是典型的外来入侵鱼种。比如罗非鱼,数量几近占到了珠江鱼类总量的20%,大幅挤压了其他鱼种的生存空间。后果就是珠江的土著鱼种数量不断萎缩,如今种类竟不及当年的一半。黄唇鱼的艰难处境,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手中的大罗非鱼

黄唇鱼是典型咸淡水鱼种,栖息在近海水深50-60米的水域,特别是淡水、海水交汇处,更是它们的“世外桃源”。需要注意的是,以往每年的清明前后,大量成年的黄唇鱼开始向珠江口聚集,选择在沙质、泥质的沿岸浅水交配、产卵。黄唇鱼的卵巢最大可占到体重的20%,卵粒和鲤鱼卵大小相近,呈黏性,容易扎堆附着。

意外便出现在黄唇鱼的鱼卵身上。罗非鱼、清道夫等多个外来鱼种是有名的鱼卵杀手,数量多、营养丰富的黄唇鱼卵自然成了它们的吞食对象。虽然到底谁是最终的凶手还未确定,但大量数据证明,相比以往,黄唇鱼的鱼卵消失迅速。缺少了鱼卵,注定黄唇鱼数量只能萎靡不前。

另外,幼苗阶段的黄唇鱼处境同样不容乐观。虽然黄唇鱼是掠食性鱼,幼苗阶段也能捕食到小虾、小蟹,但和数量庞大的罗非鱼、黑鲈、清道夫相比,争夺食物能力明显不足,所以真正能成长为成鱼的黄唇鱼屈指可数。

另外,珠江口水域水质恶化,更是进一步将黄唇鱼推向了灭绝的边缘。80年代中后期,像造纸厂、冶炼厂、化工厂围绕珠江各大支流、河道相继拔地而起,鉴于当时的生存工艺水平及治理缺失,大量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灌溉用水几乎未做任何的净化处理,一股脑排放到了珠江水系,最终导致珠江水质的持续恶化。

资料显示,仅1985年珠江三角洲区段的污水排放量,就达到了6.9亿吨;等到了2020年排污量更是攀升至了12亿吨。这一惊人的数值,意味着单单是珠江三角洲的污水量占到了广东省总量的70%,珠江俨然成了天然的“纳污池”,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遇到夏季水温高的日子,水表甚至漂浮一层绿色薄膜,向外释放着又臭又腥的异味。

事实上,2001年至2010年曾持续对珠江口的水质跟踪调查,水体里的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含量远超劣IV类海水的标准范围,而它们正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

珠江及珠江口水域包括黄唇鱼在内的多个土著鱼种,栖息着这样的水体环境,要么被毒杀、要么窒息而死,生存状态堪忧。反而是罗非鱼、清道夫、巴西龟这些生命力强悍的外来入侵生物,似乎并未受到影响,该吃的吃、该喝的喝,数量极速膨胀,进一步掠夺土著鱼种的资源。

正是上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珠江口水域想寻找到一条成年的黄唇鱼,几率堪比彩票中奖。

3、 黄唇鱼的现状及拯救

黄唇鱼高昂的价格,也演化出了一个畸形、不健康的市场。除去偷捕这一违法行为外,甚至还弄虚作假,赚取暴利。加湾石首鱼是生活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的土著,同样因过度捕捞濒临灭绝,所以早在1976年被列为濒危物种,但经济价值低一些。

加湾石首鱼和黄唇鱼同属石首鱼科,是典型的近亲物种,百万年前由同一鱼种分化而来。加湾石首鱼的鱼鳔晾晒后,再经过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加工、美化,不管是从外形,还是质地,与正真的黄唇鱼鳔几乎无差异,常拿来冒出黄唇鱼的鱼鳔销售。

为拯救黄唇鱼,也为打击这不健康的市场,黄唇鱼的保护工作也陆续展开。其实在早在2005年,东莞市在如今黄唇鱼唯一的产卵场——虎门海域设立了专门的自然保护区,水域面积达到了686公顷。庆幸的是,经过十几年的修养、保护,经人工救助的黄唇鱼已突破400多条,其中80%获得成功,可完全适应野外的捕食活动。

问题的关键是,黄唇鱼还未像长江河豚那样,实现了人工养殖、繁育,所以如何解决、突破黄唇鱼的人工繁育,是摆在面前的问题。不可否认,一旦成功无疑是打开了巨大的宝藏。较高的经济价值、收入,反过来促进黄唇鱼保护工作的完善。另外保护黄唇鱼对珠江口水域而言只是表象,恢复水体环境、资源才是根本。

原创: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