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说网 > 杂谈 > 正文

​二更食堂不是“无良媒体”

2024-06-27 16:45 来源:贴说网 点击:

二更食堂不是“无良媒体”

文| 石原氏

二更食堂不是“无良媒体”

它不是媒体。

昨夜,微信公众号二更食堂一篇关于“空姐遇害案”的热点文章,将自己送上了热搜。

文中数句对当事女性的不当器质性描写,让人极度不适而被视为消费逝者,激起众怒。导致二更微信公号被查封。

CEO李明亲自出面道歉,但结果可想而知,大家并不买账。

滴滴犯了错,我们骂它“黑心企业”,但如果换做媒体,我们一定会用“无良”这个词。

企业逐利,大众对企业的要求在底线,只要别黑透了就行。但媒体是社会正义的守望者,这是媒体自身的应有之义,公众期待也如此。

这两年听公众谴责媒体无良已经习惯了。骂声变多的原因有好有坏,公众媒介素养提高是好,新闻媒体内外交困、存在别有用心的杂音是坏。

但说二更是“无良媒体”,作为前新闻从业者,我总有股异样的不适感。

1

二更食堂不是“无良媒体”

先回到二更食堂的文章上来看。

很明显,这是一篇冲着10万+去的热点文。

5月10号晚23:17分, 郑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郑州”披露案情信息。在第二天晚20点左右,二更食堂刊发了文章。

就媒体反应速度而言,这在及格线以上,虽然略逊于头部社会、财经类媒体。但这已是这家公号的极限,这与它的定位有关。

“情感驱动”是它的核心产品策略,大号的用户行为习惯早就教育完成。现在的情感公号的发布时间几乎都在晚间,二更食堂是奠定者。

“情感驱动”的产品逻辑+无采访权的限制,导致两个结果:1、二更在追社会热点时只能以材料整合为唯一手段。2、内容策划从个人际遇、引起共情的角度出发。

这间接导致了二更食堂与“空姐遇害案”这个选题的兼容性不佳,该案之所以会成为热点(即新闻价值),是已经深深嵌入大众生活的共享出行经济,与个体安全间的矛盾,与公共安全休戚相关。

这个选题更适合、也理应由严肃类社会、财经和科技媒体操作。它们有能力(或者说更有可能)从专业的角度提供评论,如AI财经社的《没有真正顺风的车》,直指顺风车产品逻辑的错误出在半强制性的线下社交。

如果二更的写手非要从情感、人物的角度写,那么必须保证写手的传播素养过硬,如果技术不过关,很容易就沦为消费死者。如果想保证内容安全,就不要对阅读量有所期待。

从商业逻辑的角度看这就矛盾了,投入产出的性价比太低。

具体到“精斑”、“挣扎于血泊中的双腿”这种不当描写,更属于低级错误。

所以,这是个新闻业务水平的问题?

当然不。

2

两个月前,舆论场上刚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

曾经的创业明星茅侃侃自杀谢世,前央视《对话》制片人王利芬在公号上发表文章《茅侃侃的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角》。

这篇文章很聪明,王利芬几十年的媒体修为,瞬间判断出个人悲喜的背后,是万众创业的疯狂以及资本市场的残酷。文章也没有刻意煽情的嫌疑,一开始完全没人骂。

其实追热点不仅是冰冷的专业问题,也考验媒体人对内容社会价值的感性理解和理性判断。从这一点看,王利芬是对的。

但她在微博上的一段喜获10万+的发言,引来了口诛笔伐。

二更食堂不是“无良媒体”

是不是消费死者,归根到底是自己内心有没有明确的主观“恶意”,但“恶意”是个潜意识的事,虚到有时连本人都说不清。

整个事件里有一点说得清,茅侃侃怎么变成“创业明星”的?——资深媒体人程苓峰带他上了罗振宇的《对话栏目》。

茅侃侃自杀后,程苓峰曾公开哀悼他,并反思过“究竟是不是我捧杀了他”,并甘心的得出结论——“是”。

在业内,程苓峰是殿堂级的老一辈财经记者,他的报道《生于80年代》首次提出“80后”的概念,并从0到1地给茅侃侃等人贴上了创业明星的标签。

“你不要捧杀他们”,程苓峰想要采访投资人周鸿祎,后者对他说。可惜程那时才毕业两年,根本认知不到“创业”两个字的重量,他单纯的觉得“我为他们而振奋,想把他们推出来”,这是利他的动机。

但到后来“我是为自己‘80后’的提法而振奋”,动机一变,做看似同样的事也有了不同的内涵。

看,即便是对搞严肃新闻出来的,这事也不尽然是业务问题。

3

为赋新词强说愁,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媒体人的病,也是媒体人的命。做一天媒体,就要和这种原罪抗争一天。

这是希绪弗斯式的宿命。

贴标签、找出最吸引人的部分是手段,而探索有价值的真相与事实才是目的。每个不傻的从业者,都心知肚明两者之间在实操层面有无法和解的鸿沟。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

两者的矛盾剑拔弩张时,媒体无条件选择后者。而一家纯粹以内容为产品的商业机构,除非脑子坏掉,也不会毅然决然拥抱前者。

但它一般不会花太多心思去平衡两者的矛盾。

在一家媒体,假设主编要从人物的角度决定要做空姐,一定会派特稿记者还原人物生平。

二更食堂不是“无良媒体”

目的,媒体出于保护自身安全的说法就是“纪录”,但实际上,一般而言是希望制造社会议题,加强对打车平台的监督。

这只是假设,现实中基本不会有。新闻价值不在当事人身上,况且也要避免伤害受害人家属,做也只会做嫌犯。

所以你看,二更食堂究竟是一家没良心媒体?还是一款犯了低级错误的内容产品?

这完全是两种生物。

4

我讨厌自媒体这个词。

这不是看不起哪些同行,只是客观上说,它把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完全没关系的人和机构捆绑在了一起。

以微信为代表的内容平台的出现,内容产业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当然是好事,人类历史上文艺的每一次兴盛都是一次思想解放,哪怕只是一点点。

我一般会以机构的社会价值分类:

娱乐公司:以提供消遣、娱乐产品为主(其中又以资讯为主)的内容生产商。就大多数而言,生产的内容与社会公共福祉无关。但有些擅长重度产品的公司会涉猎社会文化和科技领域。

垂直媒体:在某些行业、特点文化(如饮食、音乐)有纵深研究的内容生产商,有时会凭借专业特长行使监督权。

综合性新闻媒体:在产品形态上以报刊杂志、电视台和互联网平台为主,生产内容与上述两种有交叉,根本区别在于,其安身立命之本在于前两者较少涉及的公共利益。

三者唯一的共同点是产品都有“媒体属性”,也就是把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告诉更多人。

二更食堂不是“无良媒体”

马云就是主编

拜托,淘宝也有媒体属性,但没人会叫它“媒体”吧?

骂二更食堂无良,可能真打偏了。对一家企业,用“良心”的评价体系本身就不合适。批评媒体更合适用这个。

比如,这个热点的源头滴滴,说它没良心高管们很可能会有些委屈。不如告诉他们,你们的产品究竟哪里出了错。

没有替二更叫屈,一家企业生产出了对不起消费者且有违公序良俗的产品,挨骂丝毫不冤枉。

5

当然,媒体也是企业,也存在有意无意和其他力量共谋的时候。

但它依然特殊,在现在的社会结构中,媒体是唯一会和资本、权力做抗争的行业了,这也是很多垂直和综合性新闻媒体活得很艰难的原因。

单独说二更这种事,没什么意思。相信以后还会有人犯这种低级错误,事实上也经常发生。只是声浪没有它那么大。

很多搞严肃新闻的,即便犯了错也少有人关注。

细思极恐。

我更在意的是,当搞严肃新闻的媒体被“招安”、生存环境更恶劣时该怎么办?

如果社会失去他们,这个后果我们谁也承担不起。

【招聘(北京)】主编、记者、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