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说网 > 生活 > 正文

​谭希林:一枪救了毛主席,一炮挽回井冈山,为何只被授予中将?

2023-12-07 00:53 来源:贴说网 点击:

谭希林:一枪救了毛主席,一炮挽回井冈山,为何只被授予中将?

秋收起义后,毛主席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建立了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早在南昌起义中,谭希林就率领警卫团来到了修水,和当地的农民武装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谭希林担任二连连长,秋收起义后,谭希林跟随部队来到了长沙,一路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

图|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刚来到井冈山的时候,革命环境非常恶劣,敌人活动频繁且猖獗,在这种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谭希林和战友们坚定不移地跟着毛主席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在攻打茶陵和宁冈新城的战斗中,谭希林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歼灭了城中守军。

图|毛泽东在井冈山上

作战期间险象环生,毛主席好几次身陷险境。有一次毛主席到基层进行宣传和调查工作的时候,本来一开始进行得十分顺利,不知道怎么走漏了风声,突然就有一支地主武装包围了过来,等毛主席等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深陷于敌人的包围圈之中。

谭希林收到消息后,立马放下手头一切工作,率领连队赶赴村庄,与这一支地主武装展开了战斗,成功将地主武装击退,谭希林一枪救下毛主席。如果这一次毛主席没有成功获救,那后果简直不敢想象,没有毛主席的指引,建立新中国势必要走许多的弯路!

图|戴军帽的毛泽东

此事过后,谭希林名声大振,被大家称为“救驾将军”。

图|谭希林

谭希林的一生辉煌且坎坷,在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担任南路军临时指挥部司令员的谭希林负责强攻赖村。说实话,此时的红军发育尚未完全,装备武器落后,谭希林率领的这一部分红军还不具备攻坚作战的能力,包括谭希林本人,也缺少攻坚作战的经验。

在这种劣势的影响下,谭希林最终未能成功完成作战任务。在当时特殊的斗争形势下,谭希林不仅被撤销职务,还被判刑一年半。最终还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干预下,谭希林才被放了出来,但是依旧没有恢复自由之身,而是被安排到红军特科学校当教员,继续接受组织的考察。

图|青年谭希林

即便蒙受不白之冤,谭希林依旧毫无二心、坚定不移地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青春与热血,在后续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屡立大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救毛主席于危难之中、战功赫赫的将军,在1955年的授勋仪式上只被授予中将军衔。

后世普遍认为谭希林的军衔有些低了,但是对于谭希林来说,从一个制陶工人一路走来成为开国中将已然不易!

图|旧社会中的制陶工人

谭希林出生于1908年3月12日湖南省长沙县石头嘴村一个制陶工人家庭中,不出意外的话谭希林也会继承父辈的事业,成为一名制陶工人。

虽然家贫,但是父母还是想尽办法送谭希林读书,谭希林十分争气,聪明又好学,6岁就进入了长沙县立第4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谭希林又考入了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附属乙种工业学校。

14岁的时候因家贫而辍学,进入了湖南纱厂当工人,赚钱补贴家用。

图|湖南纱厂老照片

中共革命兴于工农阶级,年轻的谭希林虽然力量微薄,但却怀有一颗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想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最多的光热。于是谭希林跟随自己的工友参加了“五卅”反帝运动,积极投身于纱厂的罢工斗争之中,以此来响应全国各地的罢工运动!

北伐战争前夕,谭希林积极响应革命斗争,受组织指派进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营学习,开启了自己的军事指挥生涯。在校期间,谭希林学习刻苦认真,军事素养和专业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谭希林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军事指挥人才,在北伐战争时期,黄埔军校的学生也跟随叶挺独立团参加了战斗,其中就包括谭希林。在汀泗桥、贺胜桥的战斗中,谭希林作战英勇、不畏牺牲,总是带领着学生们冲锋,在战场上表现十分亮眼。

从黄埔第五期毕业后,谭希林顺其自然地留在了叶挺独立团担任排长,后成为了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副连长。

图|叶挺肖像画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个叶挺独立团。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叶挺独立团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后续还参加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部队由朱德陈毅带到了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并且合编,成为了红四军的主力团,后来成为了红一军团主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谭希林的起点还是相当不错的,如果后续发展正常的话,也是我军的一员大将!

图|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后,部队成了一盘散沙,在严酷的斗争环境的考验下,不少人都动摇了立场,不仅许多士兵离开了部队,就连不少连长、党代表思想都开了小差。在大浪淘沙般的环境中,谭希林经受住了考验,坚定不移地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现在看来谭希林的选择是相当明智的!

朱毛”会师后,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谭希林成为了第三十一团一营副营长,虽然级别不算高,但是谭希林在作战中十分卖力,对于上级布置的任务,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

1928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随后毛泽东率领部分红军赶去接应朱德部队,井冈山只留下了红三十一团一营和红三十二团。

敌人得知井冈山上兵力薄弱,当即集结了5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这一战红军打得相当艰难!

图|红军在井冈山上

8月30日,国民党的两个团向黄洋界哨口发起了进攻,此地地形特殊,国民党纵有数万大军,也只能沿着山间小道鱼贯而上,这也给谭希林等人创造了微弱的优势。

为了能够看清战场的实时动态,谭希林亲临前线指挥,此时的红军不仅武器装备落后,就连弹药都十分缺乏。谭希林为了保证战争的持续性,大胆地将敌人放到一个比较近的距离才下令开火。

在谭希林的有效指挥下,红军接连打退了敌军的4次进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红军枪法再好,谋略再高,武器弹药却十分缺乏,遇到这种长时间的车轮战是非常被动的,为了给战局创造转机,谭希林等人选择“不走寻常路”!

图|战场上的红军战士

“要是有门炮就好了!”战士中突然有人说道,贺子珍灵光一闪,立马大声说道:“茨坪军械所有一门缴获的迫击炮!”

说罢,贺子珍、贺敏学、谭希林三人叫上了几个战士,去军械所将这一门150斤重的迫击炮抬上了前线阵地。

炮有了,炮弹还是问题,众人将军械所翻了个底朝天也只找到3发炮弹。如何将这3发炮弹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谭希林想到了“擒贼先擒王”的道理:要是能一炮干掉敌人指挥所,这场战斗就顺利取胜了!

图|迫击炮老照片

谭希林叫来了部队中准头最好的炮手,将迫击炮瞄准了敌军的指挥所,第一发炮弹打出去,没炸;第二枚炮弹打出去,还是没炸。

此时,就剩下最后一颗决胜生死的炮弹了。

谭希林亲自走上前,将炮弹来回擦拭,虔诚地装填入迫击炮中,这一颗炮弹承载着在场所有的红军将士的生命与希望!

图|毛主席在红军队伍中

没想到,第三颗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刚好落进了敌军的指挥所中,指挥所被炸了个稀巴烂。前沿阵地上的敌军一瞬间就乱了手脚,慌成一团。不少人认为这是毛泽东、朱德带领着主力红军回来了,纷纷逃窜,黄洋界保卫战大获全胜!

谭希林一炮救了井冈山,毛泽东激动地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图|黄洋界上炮声隆

1934年10月份,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谭希林随军参加了长征。由于谭希林曾在黄埔军校工兵营学习,长征路上多次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其中巧架乌江桥是最为精彩的。

乌江两岸地形复杂,多是悬崖峭壁,垂直而下,极其险峻,江中暗礁密布,自古以来便是难以穿越的“天堑”。

红军强渡乌江,向国民党防御最薄弱的贵州遵义方向挺进,为了成功渡过乌江,工兵连夜急行,提前抵达了乌江的岸边,开始砍竹子、砍木头、扎竹排。做竹筏并不难,但是竹筏刚放到江面上就被水流冲散了。

图|乌江

一时间,众人没了主意,谭希林一个人来到江边,想出了“架桥”的方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架一座正常使用的桥显然是不可能,只能选择浮桥,但是这座浮桥不仅要坚固耐用,还得承受住乌江湍急的水流。

谭希林提出:用竹篓子装满石头,将两个竹篓子扣紧,然后将两对竹篓子捆绑在一起,从小船的前后沉入水中,再将一条条小船向江中铺去,船与船之间铺上竹排,就会形成一架简便快捷的“浮桥”!

理论存在,那么开始实践!谭希林立马将部队分成器材供应、竹排编制、架设、救护等九个作业组,有的人去向当地群众商户借绳索、竹篓子,有的人去砍伐竹子和竹藤,编制竹排,大家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很快就搭建好了竹桥。

图|强渡乌江

大部队到来的时候,以四路纵队的队形快速从浮桥上通过,毛泽东来到乌江的浮桥上感叹不已,说道:“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成这样的桥!”

等到中央红军成功渡江后,立马拆除了浮桥,国民党追兵赶到江边的时候,红军早已离开乌江渡口百里之外了,这其中,谭希林功不可没!

瓦窑堡战斗中,谭希林身受重伤,当时的医护人员认为谭希林已经没有救治希望了,没想到他居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并且成功活了下来。重伤痊愈后,谭希林的处分也被撤销,谭希林欣喜若狂,这是最好的康复礼物!

图|左一谭希林

抗日战争中,谭希林一次又一次地出色完成了上级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挺进皖东,被日军撵到大别山的蒋军桂系部队,也决定向北渗透,进入皖东地区。

本来新四军准备和蒋军联合抗日,没想到老蒋还是那么顽固,不仅对日伪军的大规模“扫荡”置之不理,还煞费苦心地与新四军作对。

新四军一面抵御日寇侵略,一面积极应对老蒋设下的一个个“绊子”。

图|蒋介石

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军的进攻,谭希林率领6个团的兵力,应对虎视眈眈的桂系171师、172师。

在进行战前部署的时候,谭希林打开地图认认真真地研究了敌我态势。本来新四军在皖东的各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171师渗透进来后,与新四军各部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态势,新四军的活动范围也被压缩了很多。

171师占领的据点比较多,这也就导致每个据点的驻守兵力比较少,但是这些据点的兵力比较近,不管打哪个,其余据点的兵力会迅速支援过来,对新四军的进攻极其不利。

打蛇要打七寸,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直取敌军要害是最为有效的进攻方式,谭希林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于大桥集展开战斗。大桥集是敌军的战略要地,不仅联系着各地枢纽,更是171师支援其余据点的枢纽,一旦拿下大桥集,敌军立马就会自乱阵脚。

图|新四军战士在战场上

为了更加稳妥地拿下大桥集,谭希林收回兵力,连夜集结6个团召开了作战会议,给各部队布置了任务。大家各司其职,策应的策应、监视的监视,刚从路东古城镇赶回来的4旅11团负责强攻大桥集。

集结了6个团,却只有1个团负责主力进攻,谭希林的这一作战方针,乍一看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是谭希林指挥头脑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在明知敌人支援便捷迅速的情况下,还集结大兵团作战,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硬碰硬的结果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除此以外,除了11团的其余5个团,都是驻守在大桥集附近的部队,一有风吹草动,敌军就会迅速作出应对,古语有云“先下手为强”,在战场上抢占先机极其重要,决不能让敌人察觉到我方异动。

图|谭希林

从路东古城镇赶回来的11团即使敌人掌握了情报,也一时想不到是要进攻大桥集,所以说谭希林只安排了11团强攻大桥集。

从整体战局来看,如果只派出一个团进攻大桥集,敌军即使有所应对,也只会是小规模的支援,不至于引来大兵团支援,这种一反常理、出其不意的作战方针,为我军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11团于1941年11月7日清晨展开了进攻,1营率先抵达了大桥集东面战场,负责从正面牵制敌人,2营则从两路进攻,配合1营拿下敌人的前沿阵地,3营负责拔除敌人碉堡,歼灭守军。

11团各营到达指定位置后,其余5个团也被部署到了距离大桥集周边比较远的地方,成功转移了敌军视线。

图|新四军战士在战场上

在一切准备都做好后,稍作休息的11团趁着夜色发起了进攻,在夜色的掩护下,11团迅速完成了战斗。面对敌人火力密集的碉堡,11团战士专从死角接近敌人的射孔,将手榴弹一股脑扔进碉堡中,成功拔除了所有碉堡。

经过一夜的战斗,等到次日凌晨的时候,大桥集的守军就全部被新四军围在了一起,天亮后大桥集附近的守军虽然派遣了兵力支援,但也就是500人的加强营,也被新四军成功歼灭。

大桥集一战大获全胜,路西根据地的抗战形势也得以稳固。

笔者认为,大桥集一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谭希林军事指挥生涯中最为漂亮的一战,完美地发扬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战略制定不拘一格,出其不意的作战部署成功麻痹了敌军,成为了非常经典的军事指挥案例!

图|前排左三谭希林,后排右三毛泽东

作战经验丰富、革命资历老、军事指挥能力强的谭希林最终却只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按照谭希林的能力来说,中将显然有些低了,如果不是因为那四年的驻外经历,谭希林得以参加朝鲜战争,绝对不仅仅是一个中将!

但是,谭希林的这一段驻外经历对于他本人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正面意义,也为谭希林在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周恩来总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谭希林奉命前往捷克斯洛伐克担任中驻外大使,从武将变成了一名文官,担心谭希林思想上难以转变的周恩来,在临行前特意对谭希林说道:“外交官也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对于谭希林本人来说,更多的是担心。此前谭希林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多年的征战生涯中,谭希林风餐露宿,在枪林弹雨中穿行,突然要去坐办公室,谭希林还真的不适应,也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

谭希林找到了许世友,表示自己想要继续在部队中效力的心愿,许世友听完后劝告他:“谭司令好歹是科班出身,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文书工作还不是得心应手!”

图|许世友

为了在国外安心地展开工作,谭希林还带上了爱人和自己一起去国外,出发前,谭希林带着爱人来北京见周总理,周恩来知道谭希林紧张忐忑,故意用轻松幽默的语调给谭希林安排了工作。

谭希林的主要任务就是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短短一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谭希林满怀忐忑地住进了新华饭店去学习在国外生活的礼仪与知识。

图|新华饭店

新华饭店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高档饭店,一辈子东征西战、风餐露宿的谭希林突然住进了欧式风格的豪华饭店是浑身不自在。睡的是弹簧床、踩的是高级地毯、坐的是欧式雕花的椅子,就连房间里的灯,都是奢华的水晶灯。

谭希林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起来问那些和他一起去参加驻外工作的战友们,大家都顶着大黑眼圈,一宿都没睡好。

姬鹏飞笑着说自己看了一晚上的天花板,谭希林听完也大笑着感慨:“我们真的是落伍啦,土包子一个!”姬鹏飞听完也点点头,说自己是土包子。

图|姬鹏飞

在参加外交工作的时候,餐桌礼仪也非常重要,谭希林等人又在新华饭店学习吃西餐,一桌子的刀叉餐具,让谭希林都看花了眼。吃完一顿西餐后,谭希林幽默地说道:“吃顿西餐,比上阵杀敌,炸个碉堡还累!”

谭希林等人在出国前接受了长达半年的培训,谭希林大量阅读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书籍,还对当地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些标志性建筑,谭希林也是如数家珍一般娓娓道来。

1950年,谭希林被毛主席任命为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特命全权大使,谭希林来到捷克斯洛伐克后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图|谭希林

在任期间,谭希林积极倡导中捷两国友好合作,翻译了许多捷克斯洛伐克文献,从细节处着手,积极培养两国关系,与捷克斯洛伐克的高级官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谭希林任期届满的时候,捷克斯洛伐克党政领导人杜兰斯基紧紧地握着谭希林双手不放手,契皮茨卡更是和谭希林紧紧拥抱在一起,乌赫尔等人将谭希林一直送到走廊都不愿离开,众人依依不舍,都舍不得谭希林的离开。

1954年,谭希林回到了国内,在这一年的国庆招待会上,捷克斯洛伐克总统首次出席,证明了谭希林工作完成得极其出色!

谭希林回国后依旧选择回到部队中工作,为中国现代化军事建设燃尽了自己最后的余温。

图|授勋大典

1955年的授勋大典上,谭希林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对于这一结果,后世争议纷纷,不少人都觉得谭希林的军衔过低了。

但是对于谭希林自己来说,这一辈子干革命、打日本、做外交工作,文职武将全干过,人生经历丰富又多彩,既吃过艰苦年代的苦,也享了和平年代的福,此生足矣!

谨以此文献给谭希林将军,这盛世,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