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说网 > 生活 > 正文

​脾俞的简易找法(脾俞的准确位置)

2023-06-18 01:43 来源:贴说网 点击:

脾俞的简易找法(脾俞的准确位置)

脾俞的找简易简易找法

腧穴好比中医治病的药物,药物有药性,有各自的主治病证,而腧穴也有自己的主治病证,针灸医学完全可以用药性的模式简单来类比、归纳穴性。穴性与主治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关系。研究穴性,是对腧穴主治作用认识的一种深化,有利于开拓腧穴的主治范围,有利于针灸临床选穴配方。

这里,从强身保健、补益气血、宁心安神、醒脑开窍(急救)、回阳固脱(升压)、滋阴潜阳(降压)、祛风止痒、清热散寒、发汗止汗、止咳平喘、健脾化痰、止呕催吐、健胃消食、止泻通便、利尿消肿、理脾调经、止血、定痉、镇痛等方面结合临床应用,对穴性进行初步归纳、总结,以利后学,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留言补充。

1.强身保健穴

所谓强壮穴,通俗地说,就是对人体取法有补益作用的穴位这些穴位从治病的角度而言,能够治疗一系列慢性虚弱性病证,如体虚感冒、神经衰弱、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肺痨久咳、虚喘、贫血、低血压、乳汁不足、内脏下垂等;从防病的角度而言,可以强身壮体、防病保健、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人体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有关元、气海、中极、脐中、中脘、膻中、百会、大椎、身柱、命门、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膏肓、足三里、太溪、复溜、涌泉、神门、内关、血海、三阴交等。如果用于强身健体、抗衰防老,一般多采用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涌泉、三阴交穴位按摩或施灸的方法。按摩可每日1~2次,每次每穴5~10分钟;艾灸可每日或2日1次,每次每穴5~10分钟。如果用于治病,则应根据不同穴位,选择指压、皮肤针、艾灸及拔罐等方法。

2.补气穴

所谓补气,就是补益人体的阳气以及六脏六腑之气(如肺气、心气、脾气、胃气、肾气等)。气海、关元、中脘、膻中、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足三里等穴就具有补气的作用。肺气不足者,常常少气懒言、久咳、气喘、出虚汗、易感冒,可选用气海、关元、膻中、肺俞、足三里;心气不足者,常感气短、心慌、惊恐,并有失眠,可选用膻中、心俞、足三里;脾胃气虚者常有不思饮食、腹胀、腹泻、水肿、肢软无力、遗尿、脱肛、内脏下垂等,可选用气海、关元、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肾气不足者常有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腰膝酸软、遗尿、小便清长、耳鸣、虚喘,可选用关元、气海、肾俞、命门、足三里等穴。可分别用指压、按摩、艾灸、拔罐和皮肤针施术。

3.补血穴

人体具有补血作用的穴位有气海、膻中、膈俞、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膏肓、足三里、绝骨、血海、三阴交等。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血液由食物中吸收的精华部分变化而成,所以,补血穴大多数同脾、胃、肝这几个消化脏器有关。同时,补气可以生血,许多补气穴也具有补血功能。凡是患有贫血症的患者,都可根据自己的发病情况,选择上述有关穴位,运用艾灸法或皮肤针叩刺来升高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纠正贫血状态。如属饮食低下、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可选用血海、三阴交、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施灸;如属气虚血少,可选用气海、膻中、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施灸;如因造血机能障碍所致贫血,则可选用膈俞、血海、心俞、肝俞、脾俞、膏肓、绝骨、足三里施灸。

4.安神穴

安神穴即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健忘、癔病、梦游、癫狂等病证,具有一定镇静作用的穴位。中医学认为,人的神志不但与脑组织有关,与心也有一定联系。当脑、心的功能活动健全、正常时,人的意识、思维、记忆和睡眠等就处于积极、稳定的状态。反之,脑、心功能活动紊乱、失常,则容易发生上述病证。对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健忘等,针灸治疗可选用百会、安眠、心俞、神门、内关、太溪、涌泉、三阴交等穴,施以指压、艾灸或以皮肤针轻轻叩刺(用于安眠,最好在夜晚临睡前进行)。对于癔病、梦游、癫狂等,则可选用水沟、百会、大椎、内关、神门、后溪、合谷、太冲、丰隆等穴,施以艾灸或以指压重掐穴位,用皮肤针重叩出血(其中梦游和夜晚发作的癫痫,还应加用照海穴;狂证和白天发作的癫痫,还应加用申脉穴)。

5.急救穴

如果有人由于高烧、中暑、低血糖、癫痫发作或中风等原因导致神志不清、说胡话、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时,千万不要慌张,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让患者尽快脱离险情,转危为安。具有急救作用的针灸穴位有水沟、素髎、百会、大椎、气海、关元、脐中、内关、少商、中冲、合谷、太冲、隐白、大敦、足三里等。如果患者表现为昏迷不醒、血压升高、满面通红、牙关紧闭、双手紧握、呼吸急促气粗、喉中痰鸣、大小便不通,称为“闭证”,应急用水沟、百会、大椎、内关、少商、中冲、合谷、太冲、隐白、大敦穴,以指压重掐、针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刺激强一些让其苏醒;如果患者表现为神志不清、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眼口俱开、呼吸微弱、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脉搏难以触及,称为“脱证”,应急用素髎、百会、大椎、气海、关元、脐中、足三里穴,施行艾灸或皮肤针轻轻叩刺,促使其阳气恢复,即可清醒。

6.升压穴

血压,即血液对血管壁所产生的压力。当一个人的血压值低于90/60mmHg时,就可以认为是“低血压”。如果血压再低于60/40mmHg时,就是医学上常说的“休克”状态。人体具有明显升压作用的穴位有素髎、水沟、百会、内关、太渊、足三里、三阴交。其中尤以素髎的升压作用最为显著。如遇有人因手术、外伤、分娩等失血过多或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毒)后血压下降而休克,可急取素髎穴施行皮肤针叩刺或艾灸,血压可很快回升。对于平时血压偏低而伴有贫血、头昏眼花、心慌、乏力的人,则可经常在上述穴位施行指压、艾灸或用皮肤针叩刺,往往能够收到较为满意的升压效果。

7.降压穴

一个人的正常血压应在(100~120)/(60~90)mmHg之间,40岁以下的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血压超过140/90mmHg时,即可定为高血压。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收缩压(俗称“高压”)可相对增高,一般规律是每增加10岁,收缩压也相应增加10mmHg。舒张压(俗称“低压”)则始终是以90mmHg为标准的。超过上述标准,即应采取一定的降压措施。常用降压穴有百会、大椎、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涌泉、太溪等。一般多用指压按摩或皮肤针叩刺,也可选用艾灸疗法。大椎穴还可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在局部加拔火罐,降压效果更佳。涌泉穴降压还可用发泡灸法,以吴茱萸15g,桃仁15g,面粉9g共研细末拌匀,加醋或鸡蛋清适量调成糊状做成2个药饼,夜晚临睡前敷贴于足心涌泉穴处,外以纱布包扎固定,次晨去掉,可连用数晚。血压正常后,1周内再敷1~2次巩固疗效。

8.祛风穴

祛风穴,顾名思义是能祛除风邪的穴位。人体有许多穴位大都是以“风”来命名位置的,如风池、风府、风门、风市、翳风等,这些穴位都具有祛风的作用,故而均统属于祛风穴。祛风穴的临证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伤风感冒体质虚弱的人,每逢气候变化,便易感受风邪,发生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这时,选用风池、风府、风门等穴按摩、施灸(风寒)或皮肤针叩刺(风热),可获良效。在感冒流行期间,对没有患病的人施以针灸最简单,还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2)中风位置图、面瘫中医学认为,风邪侵犯人体经络,则发生中风(重证)、面瘫(轻证)。风池、翳风、风市也是常用主穴,可针可灸

(3)风湿病常年感受风邪,可使人产生关节、肌肉麻木、酸痛(痛无定处,呈游走样)。可选用上述祛风穴,另加有关部位穴,或针或灸或拔罐。

根据祛风穴的含义和临证应用情况简便,合谷、太冲、曲池、膈俞、百会、足三里穴也属于祛风穴的范畴。

9.止痒穴

皮肤瘙痒是日常巧妙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一种病证,可见于许多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另外,黄疸、糖尿病、女子阴道炎、外阴白斑也常常伴有皮肤瘙痒。 曲池、合谷、血海、风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膈俞等都是常用的针灸止痒穴。一般多用皮肤针叩刺或指压按摩,较少用艾灸疗法。瘙痒较轻者轻轻叩刺,瘙痒较重者应加重刺激并叩刺出血。如果加用皮肤瘙痒的局部叩刺,则疗效更好。 对于皮肤病引起的瘙痒来说,刺激上述止痒穴本身就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措施。而对于其他内科病、妇科病伴发的瘙痒,针灸仅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暂时的止痒作用。如欲根治,还需进一步从消除黄疸、纠正糖尿、清除白带、杀灭滴虫等方面综合治疗。

10.退烧穴

健康人的口腔温度通常维持在36.5℃~37℃之间,腋下温度略低0.5℃,肛门温度略高0.5℃。人体退烧穴为数较多,主要有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尺泽、曲泽、鱼际、劳宫、少商、中冲、内庭、委中、大敦涌泉、耳尖等。发烧属于热证,只适合用指压、针刺、三棱针刺血、皮肤针疗法,而不宜用艾灸和视频拔罐疗法。如属伤风感冒引起的发烧,宜选用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重力按压或皮肤针重叩出血,也可用较粗的缝衣针放火上烧红(高温消毒),待针体冷后,消毒耳尖或耳垂快速点刺出血。对于中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引起的高烧,应选用曲池、合谷、尺泽、曲泽、委中、少商、中冲、大敦、内庭等穴重叩出血。结核病发烧属于一种虚热,症见久咳、午后低烧、夜间盗汗、手足心发热、咽干口燥、声音嘶哑等,可选用大椎、膏肓、尺泽、太渊、鱼际、劳宫、涌泉等穴,脾俞的巧妙找法,用指压、皮肤针轻刺激,也可适当使用艾灸或药物敷贴法。

11.除寒穴

除寒穴是能够消除内脏组织及肌肉、关节寒凉,具有温暖肢体作用的穴位。主要有脐中、气海、关元、中脘、命门、百会、大椎、足三里、膝阳关、三阴交、太溪、肺俞、脾俞、胃俞、肾俞等。内脏组织感受寒凉之后,会出现腹痛(喜暖喜按)、肠鸣、腹泻、咳痰清稀、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肌肉、关节感受寒凉之后,会出现肌肉、关节酸痛,阴雨天加重,夜晚睡觉总感到四肢冰凉,不得安卧。不论是内脏组织受寒还是肌肉、关节发凉,均可选用上述除寒穴,加上相应关节部位腧穴,施以指压、皮肤针、艾灸、拔罐疗法,特别是艾灸、拔罐疗法,效果最理想。在出差、旅游途中发病,如果没有艾灸,也可用香烟灸,同样有效。

12.发汗、止汗俞穴

人若患了伤风感冒,一般要通过发汗的治疗方法排除病毒和细菌,使疾病好转。有些身体虚弱的人在天气不热的情况下也常常出汗,这叫作“自汗”。结核病患者出汗的特点是多出现于夜间睡眠之中,这叫作“盗汗”。对于自汗和盗汗,就需要通过治疗来止汗。针灸对“汗证”的治疗同药物治疗有所不同。药物发汗、止汗,所用方药是不相同的,而针灸治疗则都是取用大椎、合谷、复溜、阴郄、后溪、肺俞、足三里等穴,可针可灸。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针灸治病的道理主要是对机体的一种良性双向调节作用。机体有了病,当时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针灸治疗的结果,就能把机体调节到正常的状态。结合“汗证”来讲,即无汗的可以发汗,汗多的就可以止汗了。

13.止咳平喘穴

咳嗽和哮喘,是极为常见的呼吸道病证。针灸治疗咳嗽的有效穴位有列缺、尺泽、太渊、丰隆、足三里、膻中、大椎、身柱、肺俞、膏肓等。如果是风热咳嗽(咳痰色黄、浓稠),只针不灸;如果是风寒咳嗽(咳痰色白、清稀),则上述穴位用指压、皮肤针加艾灸(尺泽不灸),身柱、肺俞、膏肓还尤其适用拔罐疗法简易。针灸治疗哮喘的穴位有膻中、天突、大椎、定喘、气海、关元、肺俞、肾俞、孔最等。如果是热喘(夏天发作或加重),选用大椎、定喘、天突、膻中、肺俞、孔最,用指压、针刺皮肤针或药物敷贴疗法(三伏天治疗,称为“伏灸”);如果是寒喘(冬天发作或加重),选穴同上,针灸、拔罐并用;如果是虚喘(少气懒言、动则喘甚),多选用气海、关元、膻中、肺俞、肾俞,针灸、拔罐并用。

14.化痰穴

关于“痰”的含义和范围,中医比西医抽象而广泛。中医学认为,痰产生于脾胃,贮存于肺中,其形成与水湿过盛、停滞不行有关。中脘、肺俞、脾俞、胃俞、内关、丰隆、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穴都具有化痰作用。用于治疗咳喘痰多的气管炎、哮喘,痰蒙清窍的眩晕,痰蒙心窍的神志病(癔病、癫狂等),痰湿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疼痛、麻木、瘫痪等。热痰(咳痰色黄、浓稠)和神志病,只针不灸;寒痰(咳痰清稀、色白)和痰湿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疼痛,针灸、拔罐并用。

15.止呕简易、催吐穴

呕吐,常见于急性胃肠炎、孕妇和晕车、晕船者。轻者呕吐清水、痰涎,较重者呕吐食物,更重者呕吐胆汁(苦水),凡此都需要止呕。而当发生快速食物中毒、酒精中毒、农药中毒的时候,就需要催吐,以便把胃中毒物尽早呕吐出来,减轻中毒症状。针灸止呕和催吐,穴位也是完全相同的。计有内关、中脘、建里、天突、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公孙等穴。但具体运用指压按摩和皮肤针叩刺时手法轻重不同。用于止呕,手法要轻;用于催吐,手法要重。以上穴位用于止呃逆(俗称“打嗝”)也有较好的效果。

16.消食穴

消食穴,就是能够帮助消化食物,治疗消化不良的穴位。如脾胃功能不好,或者脾胃功能虽好,但由于脾俞暴饮暴食(特别是生冷、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超过了脾胃所能承受、消化的限度,脾俞的简便取法,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症见胃痛、腹胀、肠鸣、腹痛,或呕吐酸臭食物,或泄泻不消化食物。中脘、建里、梁门、天枢、脾俞、胃俞、内关、公孙、足三里等穴都具有较好的消食作用。家庭保健一般可以采用指压按摩和皮肤针叩刺的方法加以治疗。如果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与受凉也有关系的话,并可加用艾灸和拔罐疗法。

17.止泻、通便穴

针灸对人体的调节作用表现在止泻、通便方面也是比较明显的。许多穴位既能治疗肠鸣、腹泻(发挥止泻作用),又能治疗大便干结(发挥通便作用)。具有止泻、通便双重作用的穴位有中脘、天枢、大横、足三里等。通便可加支沟、丰隆、照海、内庭穴,用指压、按摩针刺、皮肤针叩刺;止泻可加关元、脾俞、脐中、三阴交、公孙穴,针灸、拔罐并用。脐中还可用敷药疗法。还有一种腹泻,表现为每天清晨5点钟左右腹中即隐隐作痛,如厕排出稀便后方见好转,这种腹泻俗称“五更泄”,多见于老年体弱肾阳虚者。治疗宜重点选用关元、气海、命门、肾俞、三阴交、足三里,以灸法、拔罐为主。

18.利尿找脾、消肿穴

利尿即通利小便,适用于小便不畅、点滴而下,甚或闭塞不通、小便全无,排尿时感尿道灼热、刺痛、时而血尿。利尿和消肿是密切相关的,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水肿都采用利尿的方法。具有利尿作用的穴位有中极、关元、气海、脐中、水分、肺俞、脾俞、肾俞、列缺、三阴交、阴陵泉、委中等。如属实证(尿道灼热、刺痛,或见血尿),多用指压、按摩、针刺、皮肤针叩刺;如属虚证(无力排尿、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形寒肢冷),重点选用关元、气海、脐中、水分、水道、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针灸并用。中极、脐中穴还可以施行药物敷贴疗法,如用麝香少许加田螺捣烂外敷;四季葱加食盐、白酒捣烂外敷,均有良效。

19.调理月经穴

凡经期提前或推迟,经色时淡时红或夹有血块,经量时少时多(过少则闭经,过多则崩漏),都属于月经不调。针灸调经有比较好的效果。常用穴有关元、气海、天枢、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合谷、太冲、血海、三阴交、隐白、大敦。如属实证(经色深红夹有血块、心烦、口渴、胸胁乳房胀疼),只针不灸;如属虚证(经色淡红、质地清稀、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则宜针灸并用。其中,天枢、合谷、太冲、大敦等穴用于实证;其他穴位多用于虚证。

20.止血穴

(1)鼻出血迎香、素髎、印堂、上星、大椎、风池、风府、膈俞、合谷、少商,小儿脾俞的简易找法。用指压点按、皮肤针叩刺或行冷敷法。

(2)牙龈出血实证(牙龈红肿溃烂、口臭、小便黄、大便干)选用膈俞、颊车、合谷、内庭、梁丘、大陵、足三里,只针不灸;虚证(牙根松动、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选膈俞、颊车、合谷、足三里、太溪、照海、涌泉,针灸并用。

(3)咯血膏肓、膈俞、肺俞找脾、尺泽、孔最、太渊、鱼际太溪、足三里,可针可灸。(4)吐血 中脘、内关、足三里、郄门、膈俞、胃俞,指压、皮肤针轻刺激,也可加灸。

(5)尿血关元、中极、膈俞、胃俞、肾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以针为主。

(6)便血(包括痔疮、肛裂找脾出血)孔最、承山、三阴交、足三里、膈俞巧妙、命门、腰阳关,以针为主。

21.止痉穴

止痉穴就是有制止抽搐(包括肌肉跳动、抽动、抖动在内)作用的穴位。

(1)高烧抽搐水沟、大椎、合谷、曲池、中冲、太冲找法。指压重掐、针刺、三棱小儿针刺血或皮肤针重叩。

(2)小儿惊风水沟、承浆、印堂、百会、大椎、肝俞合谷、太冲。指压重掐、针刺、皮肤针重叩、三棱针刺血,或施行灯火灸,脾俞的准确位置。

(3)面神经痉挛(包括眼皮跳动)四白、颧髎、阳白方法风池、合谷、后溪、太冲,以针刺为主。

(4)癫痫简单、癔病发作水沟、百会、大椎、合谷、后溪太冲。指压重掐、针刺、皮肤针重叩、三棱针刺血。

(5)脑膜炎或破伤风引起的角弓反张水沟、百会、大椎快速筋缩、合谷、后溪、太冲、阳陵泉。指压重掐、针刺、皮肤针重叩。

(6)小腿抽筋承山、阳陵泉、昆仑、申脉、太冲、合谷后溪。指压重掐,皮肤找法针重叩。

22.宣通官窍穴

宣通官窍穴是指对眼、耳、鼻、口(包括舌、齿、咽喉)前阴、后阴等五官九窍有治疗作用的腧穴。

(1)明目穴承泣、四白、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阳白、球后、鱼腰肝俞、印堂、太阳、风池、翳明、合谷、曲池臂臑、养老、肝俞、光明、足三里等。可行针刺、指压按摩皮肤针叩刺,头面部以外的腧穴还可加灸。

(2)聪耳穴下关、听宫、翳风、耳门、听会、风池、肾俞、外关、中渚、养老、悬钟、足临泣、太溪、复溜、涌泉等。可行针刺、指压按摩、皮肤针叩刺,头面部以外的腧穴还可加灸。

(3)通鼻穴迎香、鼻通、素髎、印堂、通天、风池、肺俞、合谷、足三里等。可行针刺、指压按摩、皮肤针叩刺,头面部以外的腧穴还可加灸。

(4)开舌窍廉泉、聚泉、海泉、金津玉液、风池、哑门合谷、内关、通里等。可行针刺、指压按摩、皮肤针叩刺,头面部以外的腧穴还可加灸。

(5)固齿穴承浆、颊车、下关、颧髎、合谷、内庭、照海、太溪、复溜、肾俞等。可行针刺、指压按摩、皮肤针叩视频刺,头面部以外的腧穴还可加灸。

(6)利咽穴天突、列缺、尺泽、鱼际、少商、扶突、天容、合谷、内关、照海简便、太溪、三阴交等。可行针刺、指压按摩、皮肤针叩刺,脾俞的简易找法视频,头面部以外的腧穴还可加灸。

(7)前阴穴会阴最简单、曲骨取法、中极、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肝俞、大敦、太冲、蠡沟、曲泉巧妙、阳陵泉、太溪、复溜、三阴交、足三里等。可行针刺、指压按摩、皮肤针叩刺,肝俞与脾俞的简易找法,虚寒证还可加灸取法。

(8)后阴穴会阴、长强、百会、大肠俞、孔最、承山、承筋、飞扬、上巨虚等。可行针刺、指压按摩俞、皮肤针叩刺,虚寒证还可加灸。

23.镇痛穴

(1)头痛前额痛取印堂、上星、百会、头维、阳白、攒竹、合谷、内庭;偏头痛取太阳、丝竹空、阳白、头维、风池外关、足临泣;后枕痛取风池、百会、攒竹、天柱、后溪、昆仑;头顶痛取百会、上星、印堂、攒竹、风池、太冲、涌泉;偏正头痛取头维、阳白、风池、百会、印堂、太阳、外关、合谷;全头痛取百会、风池、印堂、太阳、阿是穴。各部头痛均用指压、按摩、针刺、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

(2)眼痛太阳、攒竹、丝竹空、阳白、合谷、太冲、光明、内庭。指压重按、针刺、三棱针点刺、皮肤针重叩。

(3)牙痛上牙痛取颊车、地仓、内庭、太阳,指压重按、针刺、皮肤针重叩;下牙痛取颊车、地仓、合谷、承浆,指压重按、针刺、皮肤针重叩;虚火牙痛取颊车、合谷、太溪、照海、涌泉,以针为主。

(4)咽喉疼痛少商、合谷、内关、列缺、照海,指压重按、针刺、皮肤针重叩,找脾俞胃俞的最简单的方法,少商可行三棱针点刺出血。

(5)胸痛(包括冠心病、心绞痛)膻中、内关、郄门、大陵、身柱、肺俞、心俞、膈俞、足三里、丘墟,指压重按、针刺、皮肤针重叩。

(6)乳痛膻中俞胃、乳根、梁丘、合谷肝俞、太冲、肩井、足三里、内关,指压重按、针刺、皮肤针重叩。

(7)胁痛最笨(包括胆结石、胆道蛔虫症)期门、日月、阿是穴(即胁部痛点)、支沟、外关、阳陵泉、太冲、丘墟、绝骨,指压重按、针刺、皮肤针重叩,胁部疼点可加拔火罐。

(8)胃痛实痛(胃脘部压痛拒按、口渴、小便黄、大便干)选中脘、梁门、至阳、内关、公孙、梁丘、足三里、内庭,指压重按、针刺、刮痧肝俞、皮肤针重叩;虚痛(胃脘部喜暖喜按)选中脘、梁门、脾俞、胃俞、足三里,指压轻按,皮肤针轻叩,并应加灸和拔罐。

(9)腹痛实痛(腹部压痛拒按、小便黄、大便干结)选用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指压重按、针刺、刮痧、皮肤针重叩;虚痛(腹部喜暖、喜按、大便稀)选用中脘、天枢、关元、气海、脐中、足三里、三阴交,指压、按摩、皮肤针叩刺、艾灸、拔罐并用。脐中还可用生姜、葱白、炒盐外敷法。

(10)痛经关元、气海、中极、天枢、三阴交、地机、脾俞找法、肾俞。实证(经前、经期腹痛,色紫暗有血块)宜指压重按、针刺、刮痧、皮肤针重叩;虚证(经期、经后腹痛,快速找脾俞的准确位置图,喜暖喜按,色淡红)宜针灸并用。

(11)腰痛(包括肾结石位置绞痛)实证(疼痛较重,多见于风湿、扭伤、结石)宜选用腰阳关、肾俞、腰眼、委中、殷门水沟、后溪、昆仑,指压重按、针刺、刮痧、皮肤针重叩,风湿可加灸、拔罐;虚证(腰痛较轻、喜捶喜按、劳累加重)宜选用命门、肾俞、气海、关元、委中、太溪,指压轻按,找脾俞最简单的方法,皮肤针轻叩,加灸、拔罐。

(12)风湿最笨、扭伤痛根据风湿、扭伤所发生的不同部位选择局部腧穴或阿是穴。风湿痛宜指压、按摩、针刺或针灸拔罐并用、刮痧;扭伤者若皮下有青紫肿胀、瘀血时,宜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重叩出血后,加拔火罐。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位置,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觉得不错记得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