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说网 > 杂谈 > 正文

​开国少将梁仁芥之女:“父亲说,我们家什么都不缺,就缺烈士”

2023-11-24 03:53 来源:贴说网 点击:

开国少将梁仁芥之女:“父亲说,我们家什么都不缺,就缺烈士”

者按:近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为共和国的创立鞠躬尽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同样在于他们及其后人精心培育的良好家风。低调,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诚实,正直……

此建党百年之际,红船编辑部与雪松控股集团旗下雪松公益基金会共同推出“家风故事栏目”。雪松控股集团作为优秀民族企业代表,秉承“坚守实业兴中国,创造价值报社会”的初心理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投身于公益事业。

家风故事栏目”,邀请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们,娓娓讲述那些令人动容、心生敬仰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以飨读者。

开国少将梁仁芥之女梁静群在接受红船编辑部专访时,分享了父亲投身革命,主动要求降低军衔,送两个儿子、女婿、外甥共4位亲属上前线的家风故事。

梁仁芥之女梁静群

主动要求降低军衔

1950年9月,父亲任第三军政治委员。带领三军广大指战员在青海、甘肃、河西走廊剿匪,彻底消灭了马步芳、马鸿逵余部残匪和国民党余部,巩固扩大了军队武装,为共和国的和平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1952年,我父亲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时任志愿军一军政委。志愿军一军是由原解放军一军和三军合并的,合并后,我父亲任一军政委。

当年年底1军跨过鸭绿江在朝鲜谷山战前练兵。1953年3月,1军上阵地接47军防线,这是跨临津江两岸——马良山——老秃山三线进行防御作战。敌方相传“共产党的天下第1军来了”这一消息时,对1军望而生畏,为迫使美韩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5年授衔期间,当时按照资历父亲可授中将军衔,他和家人说:“不要忘记先烈,应珍惜这崇高的荣誉,牢记自己的责任,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不能光关心自己肩膀上有几颗星,不然,先烈如果有知,问你‘当兵就是为了捞星星?’ 又该怎么回答!” 他主动请求调低军衔。

古浪支农积劳成疾

1974年父亲被发配负责甘肃省民兵工作,当时他为甘肃省军区第三政委。他不计个人得失,跑遍全省调查民兵情况。这期间父亲看到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古浪县的老百姓日子非常苦,戈壁荒滩十年九旱,沙漠化进度很快,连喝水都成困难,龟裂的土地,无助的幼童,一家人只有一床破棉絮过冬,父亲落泪了,下决心要改变古浪这个全省最贫穷县的落后面貌。1975年,他把自己两个小儿子送到古浪农村插队三年多。

他亲率300余名省军区干部的支农三年,亲自调查水源,不顾自己63岁高龄和严重的冠心病,抡起大镐挖机井,修水利;开煤矿,植树造林等。累得昏倒过十几次,醒后继续逐个查看工地进展,他多次发病,甚至两次吐血。

同志们劝他休息,他说:“60多岁的人了,为党工作,拼命干还跟不上呢!”古浪县的许多干部、群众都说:“梁政委为了帮助古浪人民过上好日子,天天豁着老命干,真是一个铁老汉。”

最后他们在73米深的地下找到源源不绝的水源。他说:“这里群众有水喝了,庄稼也要有水浇,我们要把荒漠变成良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1976年,文革结束,父亲恢复到兰州军区副政委的位置。

1981年,因多年在大西北艰苦条件下的奔波劳顿,积劳成疾,主动向军委打报告要求离休,总部首长让他到顾问委员会工作,他谢绝了,他说一定要腾出位子让给年富力强同志。

梁仁芥

父亲说:“咱们家啥也不缺,就缺烈士”

我们子女当兵时分配在基层连队,在边防线上执勤放哨,没有丝毫的“特殊待遇”,谁也不知道我们是军区首长的子女。唯一的特殊是在选升上重点大学时,他把已经选入大学的子女退回连队,他说,应该让贫下中农的子女去上大学。他对子女的教诲是:自己的路自己走。

1985年对越防御作战期间,他送两个儿子、女婿、外甥共4位亲属上前线,为孩子们送别的话振聋发聩:“我们家什么都不缺,只缺烈士。” 他鼓励孩子们英勇杀敌报效国家,就这样义无反顾地送他们去了前线。

在对越作战期间,我哥哥任军侦查处长、第一先遣梯队长兼总指挥,在军侦察作战和情报保障方面成绩突出荣立战功。姐夫时任军区部队侦察处参谋,战时组织协调兰州区3个侦察大队,执行东起鸡街西至河口边境130余公里正面的侦察任务,特种作战贡献突出。弟弟任师侦查科长,在老山主战场出国境线侦察、出击拔点、侦察作战和情报保障工作中机智勇敢,荣立战功。对越作战的日子,兄弟们都有过渗透敌后、穿越雷区、遭受越军炮火和直瞄火器射击、在侦察作战行动中目睹身边战友流血牺牲的经历。

病中的父亲观看老山前线儿子们部队作战实况记录片时,在滴水成冰的冬天,父亲的汗却一滴滴地流下来,他非常担心在战场的亲人。

1991年,父亲写下了“我的后事”,在他晚年病重的最后时刻,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病重弥留之际,他坚决不让用价格贵些的药品(80多元一瓶),他让医生拿给更需要的人用,他说:“我不浪费国家钱财了”。身边的工作人员来看他时,他亲切地教导他们以后在新的岗位要好好工作,嘱托家人要把工作人员安排好,不给组织添任何麻烦。他辞世之后,家里遵循他的嘱托,丧事一切从简,也没开追悼会。

1军老兵,书法家吴三大为父亲写了挽联,上联:南征北战,为国尽忠,戎马一生,下联: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儿孙楷模。

没有哀乐,没有鲜花,但他光明磊落的品格,平凡朴实的为人,一生为民的情操,感动每一个熟知他的人。为他送行的人有士兵、有将军、有老人、有妇孺,许多人自发来到我家,哭倒在父亲遗像前,或长跪不起,他们也是军人,发自内心地表达着怀念崇敬之情。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了革命战争年代时的拼命精神,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艰苦奋斗,忘我工作,为后代树立了榜样。

编辑:周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