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说网 > 杂谈 > 正文

​武侯祠大街设计图(武侯祠大街的前世今生)

2023-10-08 08:40 来源:贴说网 点击:

武侯祠大街设计图(武侯祠大街的前世今生)

武侯祠大街设计图(武侯祠大街的前世今生)(1)

武侯祠大街得名于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等蜀汉英雄纪念地——武侯祠。武侯祠肇始于221年建惠陵、汉昭烈庙时,但当时惠陵、汉昭烈庙旁并未建有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据《太平寰宇记》载:“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城内独存孔明庙。”可知作为武侯祠前身的孔明庙始建于李雄(274—334年)建立成汉政权的西晋时期,且在“少城”之内。约在500年前后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从成都“少城”迁建于惠陵、汉昭烈庙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献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君臣合庙景象。

人们常把武侯祠大街与武侯祠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殊不知,武侯祠的历史很悠久,而因武侯祠得名的武侯祠大街却只有30多年历史。即便是追溯其前身:从东至西依次为南郊路、老车站街、新车站街、澄清街、川藏公路起始段(武侯祠大门至高升桥),历史也不足百余年。

老车站街与新车站街

查阅民国二十二年《成都街市图》会发现,当时武侯祠周边还未形成街道,除一条马路外全是农田。有史料显示,街道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老南门车站建成时才有的。老南门汽车站是进出成都南门的主要集散地,其旧址在凉水井街南口(老“凉水井街”已被拆除,即今“耍都”东侧),于是此地得名老车站街。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老车站搬迁至武侯祠东侧并建立新车站,此地更名为新车站街。

南郊路

武侯祠大街前身中的“南郊路”历史那就更短了,只有60余年。它是在1950年后由浆洗上街南口西折新开辟至凉水井街南口接老车站街的一条新街,因地处南郊而取名南郊路(民间曾一度称它为新马路)。今天的1路、82路、334路等多条公交线路在武侯祠大街东口设置的“浆洗街站”,过去一直叫“南郊路站”。

南郊路连同此路段的现四川省农业厅一带,曾经是“城南农事试验场”的旧址所在地,也是“水电报”诞生之地。1911年9月7日,赵尔丰以煽动“罢市、罢课、抗粮罢捐”的罪名,诱捕了同志会首领蒲殿俊、罗纶等9人,并开枪镇压请愿群众,引发了著名的“成都血案”。

澄清街

澄清街的得名,则多少有点传奇色彩。据老街坊相传,民国初年,一位名叫郭澄清的收荒匠,在督院街收到一污渍斑斑的花瓶。花瓶看似不起眼,但他却看出这是流落到民间的宫廷珍玩,便喜滋滋地带回家。从此,郭澄清发了家,遂在武侯祠旁修房舍数间。之后,到这里置地建房的人多了,逐渐形成街道,人们便习惯地称这街为“澄清街”。

武侯祠大街的外立面仿古整治

1968年,南郊路、老车站街、新车站街、澄清街、川藏公路起始段,连同桥南正街、浆洗上街的一小段曾被更名为解放南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街旁有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武侯祠,这才合并命名为武侯祠大街。

1985年8月成都市政府颁发《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武侯祠的保护随之步入了法制化轨道。相关规定对武侯祠附近的建筑风格与名胜古迹相协调提出了要求,武侯祠大街沿线建筑外立面进行了仿古改造,并在街口修建了标志性建筑——仿古汉阙立柱。

2012年,武侯区实施武侯祠大街外立面整治,将街道按“千秋序曲”“蜀风礼仪”“万里古道”三部分进行打造,使其重穿古装而连接古今。

每年春节一到,成千上万的游人逛锦里、观大庙会、游喜神方、祭拜蜀汉英雄,都会走进这条汇集丝路古道文化、三国蜀汉故事及川西民居特色的复古“老”街。它以浓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来往的游人,但谁又能想到,这条复古“老”街的历史其实还不足百年。

(来源:方志武侯)

武侯祠大街设计图(武侯祠大街的前世今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