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说网 > 杂谈 > 正文

​张同星:骨灰撒在戈壁滩上的核工业功勋

2024-09-26 18:22 来源:贴说网 点击:

张同星:骨灰撒在戈壁滩上的核工业功勋

他是四〇四分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他参与解决原子弹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为中国核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他扎根西北20多年,被誉为“活着的罗健夫”,最后英年早逝,骨灰撒在了戈壁滩上。

他就是核工业功勋,张同星。

张同星

看过两弹一星电视剧《国家命运》的人,应该会对里面的丁健飞印象深刻,这是个虚构人物,他的原型之一,就是张同星。

1933年,张同星出生于江苏泰兴。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冶金铸造专业,被分配到沈阳重型机械厂工作。

沈阳重型机械厂

1958年冬季的一天,在沈阳市委大楼,来自二机部的同志告诉他们:

“组织上决定调你们去大西北,参加核工业基地建设。”

25岁的张同星热血澎湃,能被选中从事这项重要的工作,他感到光荣和自豪。

然而当时的实验条件非常艰苦,很多仪器设备都没有,张同星和战友们便想方设法找来了一个钟形玻璃钟罩,又找来一台普通真空泵搭起了“炉灶”。

然后一点一点地去找材料,一步一步地完善,并在连续不断的模拟实验中取得了大量的参数,蹚出了一条胜利的路。

炉子有了,但所用的材料特殊,不适合进行浇铸。张同星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了一个既简单又巧妙的浇铸方法和模具结构。

左边是张同星

1961年,土法上马制成真空机组,进行真空熔化浇铸模拟实验,取得数百个原始数据,为实际操作打下良好基础。之后把瑞士产熔炼合金钢的真空电炉改造成中国第一台核部件铸造专用炉,并制定工艺线路,转入正常生产。

后来他担任核工业部核燃料厂四〇四分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参加组织核部件的研制,创造了我国铀金属铸造的独特工艺,解决了核部件浇注时出现的气泡问题。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然而,长期的积劳成疾,张同星的身体亮起了红灯。

1970年,张同星患了胃病。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悄悄藏起了医生开的全休证明,依旧坚持上班。战友们经常看到他脸上冒着冷汗,用手捂着胃部紧张地忙碌。后来组织上作出决定,让他疗养三个月。可是刚到疗养院不久,他就偷跑回来了。见到了领导和同事,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就是离不开车间,放心不下这里的生产啊!”

他没有向同事们透露一点自己的病情,像往常一样坚持看资料、查数据、写报告。知道实情后,领导逼着他去医院做了检查,诊断书上写着“胃癌”。医生和厂领导不忍心增加张同星的精神负担,对他说是胃溃疡,需要立即转院到外地手术。

张同星笑着说:“一个胃病要到外地治疗,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带这个头。”领导告诉他,这是党组织的决定,他只好服从了。

手术后第二天,张同星吵着要下地,他扶着别人的肩头,用尽全身力气艰难地锻炼起来。

出院后,他拖着极度虚弱的病体,写出一份一万多字的材料,系统地总结了一项重要生产工艺。

1975年,张同星参与完成了热核材料部件的试制任务,使国家核工业又登新台阶。他发明的“铀的特殊制造技术”、“钚的特殊制造技术”,均获得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二等奖。

张同星出席科学大会

1978年,张同星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当时被人们誉为活着的“罗健夫”。

罗健夫是微电子学家,英年早逝,年仅50岁

张同星一生获得许多荣誉,可走进他家里,却看不见一张奖状,都被他悄悄藏起来了。

1983年11月10日,张同星因胃癌去世,年仅50岁。

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撒在了西北戈壁滩上,这片他奋斗了20多年的地方。

2020年1月15日,张同星被授予核工业功勋奖章。